2017-08-03 09:50:00
近日,農業部在北京啟動“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2007年起,農業部聯合財政部先后啟動建設了水稻、油菜、生豬、大宗淡水魚等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集聚中央和地方優勢科技資源,圍繞農業產業開展聯合攻關、試驗示范、技術培訓、政策咨詢和應急服務,在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130項標志性成果和
328項重大成果
張桃林表示,體系顯著提高了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水平和產業技術供給能力,在動植物種業、規模化種養業、綠色生產模式、重大病蟲害與疫病防控、農業設施與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等領域,共取得了130項標志性成果和328項重大成果。
建立了主要農產品的科技基礎數據庫和產業經濟基礎數據庫,摸清了產業家底,為分析產業發展趨勢、服務生產決策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同時,記者了解到,“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保持50個體系總量不變情況下,通過合并小體系、適當新增部分體系、新增部分崗位和試驗站等方式,進行內部結構調整優化,全面提高體系服務國家目標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合并7個體系,新增4個體系
“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將現有體系中人員較少的體系即谷子糜子、高粱、芝麻、胡麻、向日葵、甘蔗、甜菜7個體系合并成谷子高粱、特色油料、糖料3個體系。合并后空出的4個體系,新增特色蔬菜、中藥材、綠肥作物、藻類4個體系。
將過去單一的羅非魚、鲆鰈、對蝦體系,擴充為特色淡水魚、海水魚、蝦蟹體系,由單一品種擴充為一大類品種,并在產業鏈各環節配齊了崗位設置,完善了水產產業的技術體系。同時,“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還特別增加了西部貧困地區如西藏、新疆、青海的綜合試驗站。(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