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1 19:43:48
全省56個國定貧困縣,示范推廣基地全覆蓋。秦巴山區75個貧困縣,示范推廣基地全覆蓋……翻開楊凌示范區推廣基地分布圖,飽含著現代農業科技元素的示范推廣基地,猶如一枚枚“螺絲釘”牢牢地扎在脫貧攻堅一線。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的總動員。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示范區主動領受脫貧攻堅任務,以現代農業科技為紐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源源不斷地注入“楊凌力量”。
因地建設農業園區,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
在位于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的楊凌現代農業精準扶貧示范園里,一座座新建成的雙拱雙膜溫室大棚鱗次櫛比。推開鋁合金門,大棚里溫暖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立刻驅散了深秋的寒意。在這里,貧困戶張曉麗正在技術員李亞方的指導下學習黃瓜吊蔓技術。
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張曉麗不但掌握了一些大棚種植技術,每天還能領到80多元錢的工資。因為園區離家近,工作之余她還能回家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和幼子。在園區務工、學技術,讓原本前途迷茫的張曉麗覺得生活又有了新希望,日子又有了新奔頭。
去年7月,占地面積435畝的楊凌現代農業精準扶貧示范園開工建設。建設過程中,精準扶貧示范園通過開設扶貧就業崗位、開展勞動技能培訓、農民技術員“一對一”輔導等方式,引導貧困群眾通過勞動改變生活面貌,通過學習現代農業科技變“被動輸血”為“自我造血”。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全部建成后,將讓周邊300余戶貧困家庭實現就地就業。
圍繞特色現代農業,就地建設農業園區,再通過園區集聚產業有效承載精準脫貧,正是楊凌當前探索的精準扶貧、產業扶貧新模式。貧困戶家庭成員在園區務工,以土地入股分紅。同時,由政府提供擔保,為貧困戶獲取小額貸款,委托農業開發公司統一運作管理,由公司負責還本付息,每年給貧困戶分紅。楊凌示范區通過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低收入家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靠前開展農科培訓,幫助群眾致富奔小康
46歲的王軍成,是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閻堡村的一名普通農民。因為罹患小兒麻痹癥,王軍成行走不便,曾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
2013年,在楊凌示范區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工作的養蜂專家黎九洲來到固原,無償傳授現代養蜂技術。在黎九洲的指導和鼓勵下,王軍成家的養蜂規模由開始的80多箱發展到現在的167箱,年產蜂蜜600公斤,年收入達10萬多元,成功摘掉了“窮帽子”。2016年5月,王軍成創辦了寧夏通蜂殘疾人創業孵化扶貧基地,帶動周邊140多戶村民加入養蜂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楊凌農科專家肩負著國家使命,背起行囊奔赴貧困一線地區,靠前開展農科培訓。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資源優勢,近500名專家教授長期扎根基層,推廣現代農業科技。與此同時,楊凌示范區還充分發揮“楊凌農科”培訓的品牌優勢,讓1.2萬余名懷揣楊凌示范區農民技術職稱證書的“土專家”成為傳播先進農業適用技術的生力軍。
在楊凌示范區,從大學校園到田間地頭,現代農業科技培訓如同流淌不息的科技“甘泉”,正在滋潤著祖國廣袤的旱區。“十三五”期間,楊凌示范區每年向扶貧任務的省份派遣不少于1萬人,靠前開展農業培訓,讓“楊凌科技”惠及更多貧困地區,惠及更多貧困群眾。
瞄準焦點主動服務,深度融入扶貧大格局
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向深度貧困地區輻射楊凌的現代農業科技,是楊凌示范區聚焦的重點工作。該示范區通過選派專家長期駐守、跟蹤開展技術服務、帶動區域農業提升,深度融入大扶貧格局。
目前,楊凌示范區已經出臺了現代農業示范推廣的行動計劃。2018年,楊凌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將實現六盤山區和呂梁山區地市級全覆蓋;2020年,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將實現省級全覆蓋。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涉農產業發展需求,楊凌示范區將通過建立試驗示范站、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等多種舉措,幫助貧困地區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楊凌示范區將以現代農業科技輸出為主要手段,提高當地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發展水平,主動為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當好“排頭兵”,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楊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