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15:22:00 彭立華
初夏時節,驕陽似火,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混鎮曼西里村和曼英村集中連片的稻田,即將收獲的早稻長勢健壯,穗大而飽滿,微風吹過,呈現出“風吹稻菽千重浪”的田園景致。
然而,走進田埂觀察,稻田里并沒有蓄水,裸露的土壤只是稍顯濕潤。
這里是全國綠色基地國家農業扶持政策咨詢指導中心在西雙版納開展的名為“文舟號富硒富鋅高產旱稻試驗示范”項目,種植基地面積為1400余畝,著力打造富硒富鋅高品質稻米品牌。
據了解,“文舟號旱稻”是一種適宜水、旱種植的高產旱稻品種,是中國農科院駐西南工作站的高級農藝師何文舟先生歷經30年苦心研究而取得的成果。該品種根系發達,耐寒耐旱,畝產可達800~1000千克;一次種植,可實現多年收獲,讓農民從每年繁瑣重復的種田勞作中解脫出來,既節約成本,還增加收益。
“文舟號旱稻”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大面積試驗示范成功,被資深農業專家譽為“是一項顛覆傳統稻谷種植理念和方法的創舉”。日前,在西雙版納舉行的“文舟號富硒富鋅旱稻高產創建研討會”上,該旱稻品種的試驗示范效果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中紀委駐原農業部紀檢組長宋樹有稱贊道:“這是水稻種植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將會極大地提高我國稻谷產量和品質,節約水資源的同時,對于改變我國當前需要大量進口糧食的現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據全國綠色基地國家農業扶持政策咨詢指導中心副主任雷洪東介紹,西雙版納種植基地成立以來,堅持以中央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精神為統領,實行生態種植,打造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始終本著“為耕者謀利,為食者健康”的宗旨,引領當地種植戶進行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通過“企業+農戶”的模式,大力開展土壤改良,推廣無污染綠色種植項目;為當地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引導種植戶科學種植、規范管理,在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著力品質的提升,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