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 09:25:18 朱海洋
消費者選購蔬菜瓜果,除了注重外觀和口感外,對質量安全更是絕對不敢掉以輕心。隨著綠色消費理念的崛起,農戶自然也愈加重視生態化的種植法則,為了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可謂花盡心思。于是,近年來,像物理防治、生物農藥、以蟲治蟲等病蟲害防控技術層出不窮,大有用武之地。
最近,記者在浙江省臨海市一家企業采訪時發現,經過七年多的反復試驗,投資上千萬元研發成本,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農藥臭氧殺菌噴霧機應運而生,其用臭氧水代替農藥,開辟了一種防病治蟲的新方法。
這是一項什么樣的“黑科技”?真的有那么神奇嗎?是否當真叫好又叫座?未來的推廣前景又如何?對此,記者專門采訪了這款噴霧機的研發者——臺州市龍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翟昌國,走近他的心路歷程。
“栽跟斗”后的意外收獲
翟昌國尤愛游泳,4月才剛開春,水還冰涼,他就往里鉆。盡管55歲了,但骨子里的這股挑戰勁兒,似乎并未隨時光老去而消失殆盡。亦如十年前,因為看好農業,他一頭扎進了藏紅花。
盡管今天看來,藏紅花“紅遍”南方多個省份,可十年前,在臨海當地,絕對屬于“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本來還躊躇滿志,沒想到不久之后,嬌貴的藏紅花日漸消隕,起初還是陸續遭遇病害,最后近乎全軍覆沒。
翟昌國傻了眼,四處問診之后,終于找出病根所在:原來,為了預防病蟲害,下地之前,藏紅花的種球就得用殺蟲劑泡過,而后的每個生長階段,同樣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現病蟲害,而且經常無藥可治。如此下來,一畝藏紅花,光用藥成本就得四五千元。
難道真的別無他法?翟昌國到處求醫問藥,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來自挪威科技大學的博士林奇。一個全新的領域,開始浮現在他眼前:臭氧殺菌。
按照科學原理,臭氧具有極強的氧化性,能消毒、殺卵、殺菌,并且滅除幼蟲和弱體蟲,關鍵臭氧不會燒花燒果,也不會老化農作物葉子,而且因為最后直接分解為水和氧氣,更不會對土壤和空氣造成污染。
當真有效?第二年,翟昌國就開始進行對比試驗:一組按照老方法,將藏紅花種球泡于殺菌劑中,而后再根據每個階段的需要噴施農藥;另一組則用臭氧水替代農藥。結果發現,確實有效果,但由于臭氧在水中的濃度不高,藏紅花的病蟲害還是依然嚴重。
前后兩度挫敗,翟昌國卻有了個意外之喜,一條路子已隱約可見,那就是,臭氧殺菌大有可為。但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同樣一籮筐,比如:如何提高臭氧在水里的濃度?如何提升臭氧水的射程?即使理論上可行,又該怎樣與生產實際結合?
但無論如何,翟昌國都下定決心,不管成功與否,都要好好研究。他當即請來了林奇,還有來自浙江大學、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臺州學院、臺州農科院、臨海市農技推廣中心等科研推廣單位的多位專家,組建成臨時科研小組,踏上了研發之路。
三年賣出了70臺
其實,在原理上,臭氧殺菌并不難理解,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這項技術就被用于水處理消毒行業。但如果用在農業上,最大的“痛點”就在于:臭氧從發生器中產生后,如何混入水中,如何在提高濃度的同時,又能保持一定的時間。
經過反復試驗,這些問題終于得以解決。因為他們發明了一個特定裝置,使臭氧氣體溶在水里的濃度可達到0.2~0.8毫克/升,且能分檔控制,保持時間長達20分鐘,射程達到80到100米。高濃度、遠射程技術的突破,為臭氧水噴霧機走出實驗室,打開了大門。
整整七年,不計其數的失敗,從第一代的背包式到日漸輕便化,從試水于水稻,以失敗而告終,到轉戰大棚草莓,開始有所起色。到了2015年底,一整套系統化的核心技術終于成型,順利通過了國家電機及機械零部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測試,“一種臭氧和水的混合噴霧裝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翟昌國隨即成立了“龍昌農業科技”,并委托制造了100臺移動式臭氧水噴霧機。為了檢驗效果,他在臨海市邵家渡街道枧橋董村租來了一個草莓大棚,結果顯示,使用臭氧后,草莓畸形果、僵果、著色不良等現象很少發生,對草莓灰霉病、白粉病和二斑葉螨、蚜蟲等病蟲害控制均明顯好于農藥防治,而且果實糖度高、硬度好、耐儲運,口感風味濃郁。
此后幾年,翟昌國又在西瓜、甜瓜等大棚栽培作物上進行試驗,效果同樣顯著。臨海市草帽頭葡萄專業合作社曾經選了5畝葡萄進行實驗,在葡萄發芽期開始使用臭氧殺菌噴霧器。合作社負責人陳傳輝說:“這時候病菌、害蟲漸長,使用臭氧水就希望將它們殺死在萌芽階段。”雖然臭氧殺菌噴霧器在實際操作中噴灑的時間較緊湊,次數較多,但殺菌、殺蟲效果更好。“平常的話,即使發芽期用農藥殺蟲,成長過程中依然會出現病蟲害,但是這次試驗過程中,臭氧噴灑后就沒出現。”長時間的檢測發現,使用臭氧殺菌噴霧器的葡萄比其他常規葡萄長得要好。“葡萄顆粒更大,果型更飽滿,果皮顏色更深,糖度也提高了1~2度,更重要的是沒有農殘。”陳傳輝說,“臭氧葡萄”即便賣出20元/斤的高價,還是很搶手。
然而,殘酷的拷問和懷疑再一次向翟昌國襲來。臭氧水真的能替代農藥?一家籍籍無名的小公司,真能制造出高科技產品?由于生產成本高,一臺移動式臭氧水噴霧機的定價為1.58萬元,且無法享受政府的農機購置補貼,真有人愿意吃這“螃蟹”?2016年,產品推向市場后,猶如小石擲入汪洋,僅零星售出了幾臺。
為了擴大產品的影響力,翟昌國頻頻亮相各類創業大賽、農技展會,只要有任何機會,他都會不辭辛勞地拖著臭氧水噴霧機,向參觀者詳細介紹。終于,引起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注。但收效甚微,步履維艱,三年之內,僅賣出了70臺臭氧水噴霧機,遠不及研發投入。
翟昌國坦言,在實際應用中,臭氧水噴霧機確實存在諸多不足,比如:水溶液中的臭氧濃度能不能再提高,來增強防治能力?在人工成本日益抬升的今天,臭氧殺菌如何更加輕簡化、自動化,能不能借助水肥一體化系統?對于不同作物、不同的生長期,臭氧水的安全使用濃度范圍,同樣亟待厘清,這需要更詳盡、更系統的數據積累。
臭氧水有了“黃金搭檔”
應用臭氧水最大的“誘惑”,在于能夠替代許多化學農藥,用物理方式形成空氣凈化能力和病蟲害觸殺能力。翟昌國發現,若要打開一片新天地,他必須瞄準追求高端化、品質化、生態化種植的農業基地,與之配套的,還得有“減肥法”。
蘇英京是臨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老專家,過去一直服務于當地的果蔬產業,幾年前,他將視角轉向了微生物肥料。何謂微生物肥?蘇英京向記者解釋道:“微生物肥是一種活性微生物制品,不同于普通的化肥和有機肥,其技術核心在于功能微生物,包括營養菌和拮抗菌,腐熟有機質是微生物肥的主要載體,添加的礦物質元素或化學合成肥料只是配角。”
經過三年多的初步試驗,蘇英京發現,微生物肥可以完全替代化肥,充分滿足農作物對礦物質營養的需求,在確保產量正常的同時,還能提升產品品質,并能有效解決土壤板結和土傳病害等問題。翟昌國的臭氧水和蘇英京的微生物肥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成為農業投入品改革的一對“黃金搭檔”。
不過,記者了解到,與臭氧水噴霧機一樣,微生物肥的推廣之路同樣舉步維艱:一方面,科研、生產和應用之間相互割裂,缺乏技術支撐體系,市場上各種微生物肥魚龍混雜;另一方面,農產品沒有實現優質優價的途徑,一般農民消化不了微生物肥的較高成本。
“我們希望臭氧水噴霧機和微生物肥都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前者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后者可以作為有機肥推廣行動的重點內容。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和大企業合作,光靠一家小企業,想要把這兩個新興產品做大做強,難度實在太大了。”翟昌國坦言。
盡管市場并不叫座,但翟昌國的腳步似乎并未被冷意困住,他依舊專注于臭氧水噴霧機,思考著如何優化,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實際生產。據悉,臨海市即將上馬一個大型養雞場。翟昌國的計劃是,與養雞場進行合作,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開發生產微生物肥,今后與臭氧水噴霧機打包,為各種植基地的用肥用藥,提供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