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09:56:00
輕點手機,實時查看大棚蔬菜生長情況;導航定位,規劃管理合作社土地。“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智慧農業,陜西楊凌在僅有的135平方公里土地上,探索開辟了農業4.0、5.0時代。
“手機APP”種地更簡單
“18個蔬菜大棚只需4個管理人員,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在楊凌精準農業扶貧示范園的中馬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種地就是個簡單的事。“除了定植、吊繩綁蔓、打側芽等前期工作和后期采摘,剩下的所有大棚管理工作都可以實現手機操作,實現無人管理。”7月13日,楊凌中馬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項目負責人何明星自信地對筆者介紹。
一部智能手機,一個手機APP,便能控制18個番茄大棚水肥的濃度、酸堿度等,通過顯示每個棚一天的酸堿度、水肥濃度的變化,調整不同濃度水肥供給、供應時間,從而根據植物每個生長階段自身的需求,決定水肥供給量。
何明星告訴筆者:“我們把番茄種在珍珠巖里,不僅可以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有效減少病蟲害,而且也能讓土地得到休整,也不存在倒茬的概念,這季種完了,把珍珠巖集中消毒后,就可以繼續種下一季。同時,在每一個珍珠巖盒子有一個制動控制閥,每一株番茄的水分、營養都是靠它精準供給,營造最完美的生長環境。因此這里的番茄可以結到12層果實,產量也是普通種植的2-3倍,一年至少可以種三季。”這套智能自動供水閥無土栽培系統,采用終端智能供水肥技術進行工業化管理,由植物自身決定水肥供應量,并利用互聯網遠程遙控大棚內的水肥調配和總體供應,最大限度地實現節約水肥資源,是目前最實用的生態、高產、高效智慧農業模式的代表之一。
“智能大腦”農業精準增效
日前,走進陜西省太白縣綠蕾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基地,處處能感受到大數據帶來的顯著變化,溫室入口處的智能裝置上顯示著溫室大棚的溫度、濕度和土壤的含水量、營養值,溫室內灌溉系統正在自動噴水施肥。
“‘物聯網+’實現了溫室種植的高效和精準化管理。”陜西省太白縣綠蕾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艾科平,對楊凌農業云服務有限公司給他們搭建的農科服務平臺贊嘆不已。“以前管理蔬菜大棚,澆水、施肥、通風全憑經驗,沒有科學依據。有了物聯網控制系統,蔬菜大棚有了‘智能大腦’,什么時候澆水、施肥、通風,溫室物聯網控制系統全程精準把關。”艾科平告訴筆者。
楊凌農業云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寧亮告訴筆者,目前公司在楊凌正全面進行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以點帶面探索農業大數據應用。2017年承接并完成了陜西省秦云工程中 “楊凌農業云”和陜西省工信廳大數據示范項目。目前已搭建大數據生產平臺、大數據應用平臺、大數據運營平臺和大數據服務平臺,并在農業科技服務、食品安全溯源、蘋果病蟲害診治等業務中使用。
農田灌溉實現遠程控制,蔬菜種植實現智能管控……隨著“智慧農業”的大力推廣,“農業很土很苦”的印象正在悄然走遠,時尚現代的智慧農業已經到來,農業發展靠“智”而非靠“天”。
近日,楊凌錦田合作社理事長李海平告訴筆者,他種植的葡萄和獼猴桃,不但種類多,而且灌溉和施肥方法也大不一樣。在合作社的一個大跨度雙拱雙膜大棚里,春季一種新品種葡萄苗剛剛種下,為了提高品質,他專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對土壤進行了檢測,在種下果苗后,還為果苗“定時喂養”。
“過去灌溉500畝地,需要3口井白天黑夜持續澆水25天。采用信息化高效節水灌溉系統后,四五天時間就能夠完成,而且可以控制大棚內的濕度。”李海平說,目前他們在大棚內安裝了視頻監控、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水分傳感器等,采集到的空氣溫度、濕度及土壤水分數據后,通過設置土壤水分的上下限,自動開啟電磁閥,對作物進行灌溉,這樣實現了動動開關、敲敲鍵盤,就可以管理上千畝大棚,大幅降低勞動強度,提高效率、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