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3 16:46:10 李麗穎
西甜瓜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直以來存在生產用工多、勞動強度大、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人工作業不僅難以保證作業質量,并且無法滿足規模化生產需求,尤其是隨著人工成本的逐年上升,西甜瓜生產的比較效益不斷下降,制約了西甜瓜產業發展,農業機械已成為西甜瓜生產節本提質增效的必然需求。為此,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以新疆主產區典型種植模式下的機械化需求為導向,以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為突破點,著力研發與應用推廣經濟適用并且高質、高效的西甜瓜專業化裝備。其中針對新疆吐魯番等地哈密瓜雙膜種植模式與農藝要求,創制了西甜瓜鋪管鋪膜坐水移栽復式作業機與小拱棚覆膜機,突破了現有機械化移栽技術瓶頸,實現了哈密瓜生產耕種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改變了瓜苗移栽以及小拱棚弓架插接、覆膜等作業完全依賴于人工的現狀。
新疆吐魯番是國內主要的哈密瓜生產基地,年種植面積約8萬畝。當地通過“地膜+小拱棚”的雙膜種植模式,在提前哈密瓜定植時間及上市時間的同時,充分利用早春晝夜溫差大的有利條件提升瓜品品質,實現哈密瓜生產提質增效。近年來,吐魯番哈密瓜生產在基肥條施、耕整地、鋪管鋪膜以及植保、水肥一體化等環節已逐步實現機械化,然而瓜苗的膜上移栽以及小拱棚弓架插接、覆膜等作業由于無機具可用,完全依賴于人工,而目前新疆在瓜苗移栽及搭建小拱棚等用工集中時,人工成本為高達每人每天350元,低效率與高人工成本投入的生產方式,使得當地哈密瓜生產的規模效益難以顯現。由于吐魯番地區高溫干旱,為避免瓜苗脫水和根部熱傷,移栽前需將種植區域的土壤灌濕,移栽后需在種植穴處堆土。然而,目前可用于膜上移栽的鴨嘴式栽植器在濕土條件下極易粘土、壅土,從而導致移栽機無法正常作業,并且已有缽苗移栽機不具備在種植穴處堆土的功能,因而不能滿足哈密瓜缽苗的機械化移栽需求。
針對吐魯番哈密瓜的栽培模式與農藝要求,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與栽培、吐魯番綜合試驗站經過研討與試驗,提出了瓜苗坐水移栽的技術方案。據吐魯番綜合試驗站站長楊軍介紹,該方案創制的西甜瓜鋪管鋪膜坐水移栽復式作業機,一個作業流程即可完成旋耕、鋪滴灌帶、鋪地膜及膜邊覆土、缽苗膜上移栽、根底注水(保苗水)、種植穴堆土及鎮壓的機械化復式作業。該機具創新設計的坐水系統將注水管路置于鴨嘴栽植器的內側下方,通過多點位聯動機電控制,在移苗的同時將保苗水注入缽苗根底,不僅確保了瓜苗成活率,并且大幅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對于西北干旱地區起到了很好的節水保墑作用。通過覆土滾筒與鴨嘴栽植器的運動耦合設計,實現了種植穴的精準堆土。通過導苗管、鴨嘴栽植器優化設計,實現了對大株型、幼嫩瓜苗的無損移栽。
2018年和2019年,吐魯番鄯善縣進行了哈密瓜雙膜種植機械化試驗示范,達到了預期效果。坐水移栽技術與種植穴堆土技術可有效解決吐魯番等地高溫干旱氣候條件下進行哈密瓜機械化移栽的技術難題,旱地移栽后8小時進行滴灌的瓜苗成活率超過97%。機械化作業效率可達每人每小時1畝,較人工作業提高8倍以上。創制的小拱棚覆膜機可緊接著完成小拱棚弓架插接、覆棚膜、膜邊覆土的機械化復式作業,從而實現了哈密瓜生產耕種環節的全程機械化。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許勇指出,以機械化智能化帶動瓜菜產業標準化簡約化生產能力的全面提升,將是未來產業生產技術革新的主要方向。
目前這兩種機具獲得西甜瓜育種、栽培、機械化等領域專家及哈密瓜產區農機、農技推廣服務部門、示范縣哈密瓜種植大戶的一致肯定。正在吐魯番等地的示范縣開展緊密協作,以點帶面使哈密瓜耕種機械化技術及裝備得以快速、大面積地應用推廣,從而推動新疆哈密瓜生產“機器換人”,在減輕勞動強度、節約用工成本的同時,提高哈密瓜田間生產作業效率及規模化生產能力,為哈密瓜產業提質增效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