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19:30:11 顏旭
如今,越來越多的生物防治技術被應用到蝗蟲防治中來。當前蝗蟲生物防治的發展現狀及趨勢怎樣?又面臨哪些難題?各地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近日,全國農技中心負責人、專家學者及各省植保站代表齊聚山東東營,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共同推動蝗蟲可持續治理。
蝗蟲生物防治技術不斷落地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物防治作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主要手段,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應用比例逐年提高。盡管目前短時間內,還難以動搖化學防治在蝗蟲應急防治中的主要地位,但是化學合成農藥對非靶標生物的為害、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持續被社會關注。且化學防治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用藥越多病蟲害發生越嚴重等問題。這便促進了環境友好型病蟲害防治理論和技術的推廣應用,特別是生物防治作為可以替代化學農藥的最主要手段被要求加快推進。因為生物防治具有對非靶標生物和環境安全、經濟成本低、對蝗蟲不易產生抗藥性等特點,且具有能持續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為害等優勢。
在當前生物防治中,防治蝗蟲的病原微生物的研發和應用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真菌、蝗蟲微孢子、殺蝗金線蟲、蝗蟲痘病毒、蘇云金桿菌、類產堿假單孢菌、蠟狀芽孢桿菌等可有效控制蝗蟲的生物防治因子,這些殺蝗生物制劑在蝗蟲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河南省在大力推廣生物治蝗過程中,就應用微孢子蟲、綠僵菌、苦皮藤素、苦參堿等生物農藥治蝗,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了80%以上。
蝗蟲的綜合治理技術,如生態調控等,也已在多地付諸實踐。據山東省植保站副站長王同偉介紹,該省針對不同類型蝗區,開展了不同模式的生態改造。比如在沿海蝗區的近海草灘荒地大力推行封育草場、海水養殖、種植蜜源植物等。在沿海農田夾荒蝗區,大力推廣以墾荒植農為重點的模式。在濱湖、內澇蝗區開展了上糧下魚、淡水養殖為主的改造模式。還在黃河灘蝗區進行了興修水利穩定水情、堤岸林帶化、農事精耕細作、種草養畜、種植中草藥等探索。以微山湖蝗區為例,該區位于圍湖大堤以內,撂荒夾荒多,河道縱橫交錯,植被有較大的草地植物群落,蝗區面積隨水位升降而變動,蝗情波動大,易成災,需常年防治。近年來,該省通過生態治理,將其改造成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亞洲最大的草甸型湖泊濕地。
河北省在蝗區生物多樣性改造中,也因“區”制宜采取了多種措施。“農牧交錯區封育草場;沿海蝗區蓄水養葦,種植隔離植物,以控制蘆葦地蝗蟲外遷。在河泛和內澇蝗區則通過墾荒種植等措施,提高復種指數,種植大豆、冬棗、牧草、苜蓿、棉花、油葵等蝗蟲不喜食作物,破壞產卵環境。在濱湖蝗區則通過開展牧鴨、養魚等措施控制蝗害。”該省植保站站長張秋生說。記者了解到,在蝗區養殖鴨子,蝗蟲變成了鴨子的“食物”。不僅節約了飼料,在防治蝗蟲的同時又帶動了養禽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向社會提供了優質、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可謂變害為利,一舉多得!
未來該如何發展?
生物防治蝗蟲有許多優點,但與速效的化學農藥相比,生物防治制劑快速致死作用較低,對種群的密度調節較慢,特別是可以完全替代化學農藥的應急治蝗生物制劑品種相對較少、劑型相對單一、成本較高。加之防治效果受環境影響較大等問題,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蝗蟲生物防治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面對諸多痛點和難題,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教授石旺鵬呼吁:“應深入研究主要病原物的活體擴繁技術和綠色發酵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加大劑型的研究,保護病原物,降低環境對其活性的影響,延長存活期,同時開展對病原物的遺傳改造,提高其抗逆性。”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許發輝指出,持續推進蝗蟲可持續治理工作要不斷提升治蝗科技水平,加強新型生態控制技術、新型生物防治技術、天敵的保護與利用、蝗蟲災變規律以及監測預警技術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走科學防控之路。重點推動蝗蟲生物防治向多元化品種和綠色劑型方向發展,注重治蝗速效與長效相結合,加大對蝗蟲微孢子制劑、防蝗真菌制劑、蝗蟲信息化合物制劑和植物源藥劑的研發力度。并持續完善蝗蟲監測與防控指揮信息平臺和基于移動終端的野外信息采集系統功能,建立并完善蝗蟲發生與防控數據庫。最后,要加快蝗區數字化勘測進程,普及野外信息采集APP應用,保證每個蝗區縣都有一個賬號,實現蝗區信息上傳的便利化,形成數字化的新蝗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