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17:14:08
觀眾在農高會上參觀。記者 邵瑞 攝
新華社西安10月27日電(記者雷肖霄、姚友明、李浩)農業無人機、遙感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在被稱為“農業奧林匹克”的第26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一項項高新技術與農業相遇,引來眾多參展者熱議,眾多中國高科技企業表示,普遍看好智慧農業這一“市場藍海”。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尤其在產中環節,物聯網傳感器得到了大量使用,互聯網企業由此開始布局自己的農業版圖。
華為打造的農業沃土云平臺已經在實踐中展現數字農業的影響力。在袁隆平團隊攻關俗稱“海水稻”的耐鹽堿水稻時,華為與其合作提供了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的智慧平臺。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數字政府業務部農業行業總監原海洋說,這套平臺集成了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可以對光、溫、ph值、鹽度、氮磷鉀、重金屬及土壤質量進行實時監測,還能達到精準施肥、精準用藥、病蟲害防治、自動測產等功能,最終實現耐鹽堿水稻種植節水30%、節肥40%、經濟增效20%的效果。
上海左岸電子科技西北分公司總經理劉靜波正在與華為公司開展合作,他對自己公司在制作土壤肥力探測傳感器上的存在的優勢特別有信心。“5G時代的到來后,大棚不僅擁有了‘大腦’,而且會越來越‘聰明’。”劉靜波說。
《2019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顯示綠色化、標準化、智慧化成為中國農業發展趨勢,新零售、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精準農業等新業態多元發展,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新動能。
觀眾在農高會上參觀農業數字智慧系統。記者 邵瑞 攝
上合組織秘書長諾羅夫認為,中國用世界上9%的耕地資源以及6%的水資源養活了世界上近20%的人口。之所以能取得這項有目共睹的成就,這得益于中國堅持基本糧食自給原則,堅持在農業技術上的不斷創新。
農業智慧技術也為資金融通打開了新的窗口。由于生產周期長、利潤薄、風險大,保險機構經常因為難定損等原因而對農業保險的推廣缺乏熱情。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的出現讓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變得透明可控,保險金融機構開始在農業產業中發現商機。
觀眾在農高會上參觀一家企業的智慧農場。記者 邵瑞 攝
中國平安在山東“健康豬溯源一體化”項目中,通過建立養殖業AI模型,對豬臉進行有效識別,并對生豬生長狀況24小時監控。基于這些生產和溯源信息,中國平安可以向客戶提供生產保險、供應鏈金融和食品安全保險等多種金融產品,同時也幫助農企降低生產風險,獲得產品溢價。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中國農業逐步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模式,農場主、農業企業數量在逐年遞增。農業產業正在轉型升級,智慧農業發展具有無限潛力。
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技術研究院院長曲樺認為,通過推動農業智能化改造,中國農業將會創造出更多“效率紅利”,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