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15:16:55
用信息技術突破農業農村現代化瓶頸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 王小兵
在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加速融合的關鍵時期,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恰逢其時,意義重大而深遠。
第一,《規劃》的出臺,是順應信息革命發展趨勢的戰略舉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正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生新的質的飛躍。為此,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將數字農業作為戰略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應當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第二,《規劃》的出臺,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大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水平;要面向農村這片廣闊沃土,統籌推進城鄉數據資源整合共享與利用,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數據列為生產要素,提出要優化經濟治理基礎數據庫。農業農村部門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細化實化政策措施,推動數字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第三,《規劃》的出臺,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的現實選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國內外的實踐看,數據已經成為農業新的生產要素,數字技術已經成為農村新的生產力,現代信息技術對突破農業農村現代化瓶頸制約的作用日益凸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又是編制“十四五”規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的關鍵之年。因此,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切實發揮大數據兩大核心功能上下功夫。大數據具有預測預警和優化投入要素結構兩大核心功能。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防御、動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作用,通過數據有效對接產銷、促進產銷平衡,做到“未病先治”;要把數據作為新要素和新“農資”,以動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為依據,建立生長模型,優化組合土、肥、水、飼料等投入要素,既最大程度降低投入成本,又讓動植物健康生長、產能最大化。
二是在加快構建統一的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上下功夫。要從2020年開始,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國家統一、部省聯動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體系。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軟硬結合、遠近結合,既要創新完善現行統計調查方式方法,又要積極探索推行利用物聯網、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數據采集的主渠道。同時要加快建立健全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協作協同、開發利用的制度機制,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農業農村數字生態圈。
三是在協同發展條和塊兩個大數據上下功夫。一方面,條數據要以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為主線,加快實現生產、加工、流通、消費、進出口等關鍵環節的數據在線化,加強和貫通數據采集、分析和利用,提高數字化生產力。另一方面,塊數據要以推動大數據在“五區一園”和縣域落地應用為重點,加快建設國家農業農村地理信息平臺,加強環境、市場、生產等各方面數據的疊加匯聚和關聯分析,著力提高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智能化水平,以此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揮數據的冪數效應。
四是在統籌推進農業數字轉型和鄉村數字治理上下功夫。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既要對農業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全角度數字化改造,實現數字轉型,更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善治鄉村的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數字鄉村治理。要立足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把著力點放在農業產業數字化上,通過節本、提質挖掘和釋放數據價值,同時推進數字產業化,大力發展農業物聯網設備、智能農機等制造業,創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啟動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設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示范區,把農村培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推進鄉村數字治理,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土地確權、基本農田建設、宅基地管理、人居環境整治、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教育醫療、平安鄉村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務,讓農民在分享數字化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