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17:23:53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病蟲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營在云南江城查看草地貪夜蛾危害玉米田情況。 資料圖
新冠肺炎疫情讓國人過了一個不尋常的年,可是對植保專家來說,這已經是他們過的第二個“別樣”春節了。從去年開始,他們就一直密切關注一種“幺蛾子”——草地貪夜蛾,春節前后正是監測與防控的關鍵時期。據悉,去年1月,該害蟲首次侵入我國,全年共侵入26個省份,見蟲面積1600萬畝左右。經全力防控,危害區域控制在云南、廣西等局部地區,實際危害面積240萬畝左右,蟲害地區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內。但今年,它們卷土重來了,且預計為重發生態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病蟲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基于我國完善的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體系、多種多樣的防控手段和技術、健全的防治隊伍,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以及去年在監測與防控工作中收獲的成功經驗,草地貪夜蛾的嚴重為害局面在我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會對農作物生產造成大的產量損失。”
遷飛提前 風險提升
“今年草地貪夜蛾重發態勢明顯,北遷時間更早,發生區域更廣,為害程度更重,為害作物更多。”全國農技中心病蟲害測報處副處長、研究員姜玉英提醒,今年草地貪夜蛾防控形勢會更嚴峻。
據全國農技中心最新消息,草地貪夜蛾已在云南等7省(區)176個縣玉米田查見幼蟲,累計發生面積76萬畝,目前在田發生面積55.5萬畝。在云南、廣東等8省(區)228個縣見成蟲,云南近期邊境站點出現蟲量突增現象。
“今年3月6日發布的蟲情,已經相當于去年4月底、5月初的水平了。”姜玉英告訴記者,3月份草地貪夜蛾開始陸續往北邊飛。
王振營判斷,草地貪夜蛾冬季在西南、華南地區持續繁殖,發生期比上年提早近2個月。境內發生時間提早,境外蟲源的持續遷入,預計今年蟲源在周年繁殖區和遷飛過渡區的北遷時間,提早1個月左右。“目前的蟲源地即為周年繁殖區,春季可為南方省份直接提供有效蟲源。”王振營說,隨著三四月份氣溫升高,春玉米自南向北陸續播種出苗,蟲害面積也會增加,盡管周年繁殖區一直在進行有效防治,但發生面積和蟲源基數遠遠大于去年同期,北遷種群數量肯定會繼續上升。“這就是我們現在比較擔心的問題。”
王振營預計,蟲害到達黃淮海夏玉米區的時間也將早于去年,而且6月份正好是黃淮海夏玉米的苗期,最易受草地貪夜蛾為害。西南華南地區甘蔗、高粱,以及黃淮以南地區冬小麥也存在受害風險,因此今年全國的發生面積肯定會比去年要大。
針對性施藥 “誘”“殺”結合
去年的“戰蛾行動”中,全國不僅集成了性誘捕器為主、高空測報燈和雷達為輔的監測技術體系,實現了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還將生態調控、理化誘殺、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相結合,進行綜合防治,達到分區治理、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的目的。
2月20日,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中提出,今年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兩個確保”,即確保蟲口密度達標區域應防盡防,確保發生區域不大面積成災。防控處置率90%以上,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姜玉英稱,盡管草地貪夜蛾為害多種作物,但最喜歡取食玉米,尤其是甜玉米及玉米的幼嫩組織。她建議,南方玉米產區應盡量避免交錯種植,避免出現種、收交錯的情況。北方產區種植時間宜保持一致,防止出現“別人種了還未種、別人收了還沒收”的情況。她提出在非玉米主產區,可以把玉米作為誘基帶,吸引草地貪夜蛾進行集中防控,保護周邊的其他作物。
華南農業大學農藥系教授張志祥表示,噴施和撒施農藥是最常見的防治手段。記者了解到,全國農技中心印發的《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藥劑科學使用指導意見》中,推薦了農藥品種的適宜用藥劑量,及使用時期建議,比如應抓住施藥窗口期,保證施藥質量,優化使用方法等。
“黃昏和夜晚是用藥的最佳時間,零散種植的玉米推薦在玉米喇叭口期點施殺蟲劑,效率更高,可以減少40%藥量。”他介紹,除了噴施和撒施農藥以外,膜下滴灌施藥技術、根區施藥防控技術和航空植保施藥防控技術也在發揮重要作用。由于為害時期和取食部位不同,為害行為與表現癥狀也不一樣,因此防治措施則存在明顯差異。張志祥提出,要有針對性地施藥。
預防為主 聯防聯控
王振營告訴記者,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以幼蟲為主。“首要的措施是蟲情測報。什么時間會遷飛到哪里?蟲子發育到哪個階段?必須得清楚。然后根據蟲情測報情況,做好防控準備。”同時還應注意分區防控,周年繁殖區(主要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臺灣、福建、四川南部等地)冬玉米種植面積為10萬公頃,冬季還有小麥、甘蔗、馬鈴薯和多種蔬菜。這些寄主植物上草地貪夜蛾的種群數量,直接影響北遷到遷飛過渡區的種群數量。摸清周年繁殖區的具體區域和面積非常重要。據悉,去年6月農業農村部和全國農技中心建成“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調度平臺”。這是植保體系全國規模的大型應用系統,可滿足各級植保機構信息采集、傳遞、匯總、分析、發布、查詢等工作需要。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袁會珠表示,幾十年來,化學防治一直是草地貪夜蛾的重要防治措施。其實依賴單一技術效果有限,應探索建立綜合防控方案,包括種子處理、地面噴霧、人工顆粒撒施、無人機低容量噴霧、無人機顆粒撒施等技術。他還建議,“從耕種開始就需要預防性用藥,因為作物所有生長階段都存在危害。收獲前也有必要持續用藥,但要注意用藥間隔期。”張志祥也認為,應注意輪換用藥,延緩抗性產生。“美洲草地貪夜蛾對有機磷農藥和菊酯類農藥等均出現高抗藥性。”
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全面監測的基礎上,采取“群防群治、統防統治、應急防控、聯防聯控”策略,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的危害。全國農技中心防治處研究員趙中華指出,“草地貪夜蛾可在玉米的全生育期為害,防控技術的集成要針對不同生態區,不同用途玉米和主要為害時期。”“要加強病蟲害防控能力建設,完善災害應急的扶持政策,構建防控的長效機制,來實現草地貪夜蛾的可持續治理。”姜玉英說。本報記者 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