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09:09:56
從將班委會變成董事會的大學畢業生,從將科研成果轉化寫進創業里的大學教授,到點“土”成金的職業農民,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大學生、農業科技人員、職業農民為主體的“雙創”弄潮兒,正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打造融創新平臺、“雙創”升級版,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中,煥發無限活力,匯聚起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滾滾浪潮。楊凌的“雙創”工作也因其科技的優勢、農業的特色,日前獲得了國務院的通報表揚。
大學生“后浪”將青春的夢想 綻放在創業沃土上
大學生當農業創客,在土壤里撈金?在楊凌示范區,這事不稀奇!32歲的姜義亮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土壤專業畢業的博士生。與其他同學不同,讀書期間,他就下決心“不找工作”了。2016年夏天,在政府“雙創”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姜義亮和沈鋒等3位博士、博士后創辦了錦華生態技術有限公司,開始了風風火火的創業歷程。
年輕、高學歷、滿腔熱情……像姜義亮這樣的“農業創客”在楊凌示范區并不少見!一直在牧場工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生王炳科,深知奶牛養殖業的痛點所在。2016年,王炳科帶著自主研發的奶牛疾病發情檢測儀,回到楊凌入駐創業工場,成立了楊凌秾福農牧科技服務公司,開啟了創業之路。現在,他的檢測儀已獲得國家專利8項,為全國81個牧場的3萬多頭奶牛安裝佩戴,今年計劃突破7萬頭。目前產品遠銷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
“90后”小伙、陜西垚森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松,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畢業時,他和同班同學集體“下海”,把“班委會變成董事會”。學校領導知道后,將校園里一個綠化養護工程給了他們。對這份“高達”8.5萬元的第一份合同,他現在還記憶猶新。此外,在楊凌示范區創業優惠政策的支持下,該公司還獲得5萬元孵化資金。經過幾年打拼,目前該公司年產值達700多萬元,并帶動就業100多人。
在楊凌,像姜義亮、王炳科、李松這樣的大學生“老板”比比皆是。在楊凌示范區“雙創”政策的推動下,一批批農業大學生在楊凌這片沃土上開始了充滿激情的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楊凌示范區創新創業園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海兵介紹,截至目前,楊凌已通過各類推介活動和優惠政策,累計引進培育大學生企業400多家。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楊凌創業群體中一支重要生力軍。
科技人員創業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
不僅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熱潮,大學教授創辦、領辦企業也不是新鮮事。
“70后”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醫學院副教授杜恩岐,還有一個頭銜是楊凌凱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創業不到一年時間,公司產值就達600多萬元,還有3個動物疫苗臨床批件產品即將評審。身份的轉變,讓他20多年來的科研成果很快走向了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朱銘強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博士畢業生。2015年,他成立了陜西仲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始杜仲優良品種栽培和技術推廣。如今,他的團隊已吸納9名博士和6名碩士,擁有50多項國家專利。杜仲精粉茶等系列產品遠銷海外,先后在新疆、陜西、河南等地累計種植杜仲葉林2萬多畝,每畝年收入3000元以上。
2019年12月28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首席專家趙政陽教授團隊發起成立的楊凌瑞雪瑞陽蘋果發展聯合會正式成立,標志著楊凌示范區在推動區校融合、校企合作、技術推廣、成果轉化等方面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楊凌示范區擁有雄厚的農業科教資源,每年科研成果眾多。以前,受體制、機制、觀念等因素制約,這些科研成果能從校園走向市場的比例并不高,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更是寥寥。近年來,楊凌示范區大力推動區校融合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支持科技人員攜成果創業,不斷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激勵了一批大學科技人員入園區創辦、領辦企業,一批教授工作室入園區發展。一大批科創成果從這里走出楊凌、走向全國、飛向世界……
職業農民創業 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幫著農民賺!”這是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負責人馬新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合作發明的“3+2”技術農業“黑科技”,實現了土地在休養中不間斷進行農業生產,既節水又降低化肥農藥使用率,該成果已經在楊凌和甘肅、青海、新疆、山東、天津、貴州等地推廣面積達10多萬畝。現在的馬新世,已經從一個靠天吃飯的普通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一名身價不菲的職業農民,并自主創業當上了“老板”,帶動6000多人實現就業。
“80后”的王艷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現在已經成為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通過多年琢磨、鉆研,在解決“南果北種”水土不服的技術難題后,她成功將火龍果引種到楊凌,從開始的5個大棚發展到現在150多畝的種植基地,品種多達20余種,基地也從剛開始的單一采摘到現在的多元化經營,年收入達300多萬元。
今年50歲的王中來,是楊凌示范區揉谷鎮陵灣村農民。2008年之前,王中來和其他農民一樣,農忙種點常規莊稼,農閑四處奔波,打工補貼家用。2010年,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返鄉創業,成立了楊凌中來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楊凌示范區和農業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社員從最初的5戶發展壯大到現在的300多戶;土地效益從原來的一畝地2000元發展到現在的一畝地30000元。2017年,他光榮地當選為陜西省勞模。
在楊凌,農民已成為最體面的職業,農業成為最吃香的產業,馬新世、王艷、王中來等200多名農民走上了創業之路,在鄉村振興和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中大顯身手。
小城市大創業 科創成為新“名片”
近日,一封來自國務院辦公廳的督查激勵通報——《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再次刷新了人們對楊凌的認知,也讓人們看到了這座位居內陸,區域面積僅135平方公里小城的硬實力。
在這份通報中提到:“楊凌在推動‘雙創’政策落地、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融通創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打造‘雙創’升級版等方面大膽探索、勇于嘗試、成效明顯。”
2019年,楊凌緊緊圍繞《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若干政策的批復》,聚焦現代農業、農業科技服務、“互聯網+農業”等領域,先后出臺30多項促進“雙創”的政策措施、專門梳理形成政策核心條款清單109條、制定政策落地服務流程圖25張,通過政策扶持、基地支撐、優化服務、區校協同、國際合作等路徑,厚培發展沃土,打造形成農業特色鮮明的“全域化”雙創基地,有力地促進了楊凌高質量發展,推動了農業“雙創”國際化,“雙創”種子在這方沃土上遍地生根、開花結果。
未來,楊凌將全面提升全域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核心帶動、多點支撐的發展空間格局,努力將楊凌打造成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具有最寬松的轉化環境、最普惠公平的扶持政策和最有力的保障措施所在地,讓科技創新成為增強楊凌話語權的重要支撐,讓楊凌成為創新創業者的樂園。作者:崔新謀 尚遙 趙玉婷 王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