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11:07:00
農戶通過物聯網和手機實現智慧種田
樊悅 農業科技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慧
長久以來,“面朝黃土背朝天”都是我國農民勞作時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牽手“聯姻”,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一些職業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田”,農業變得“聰明”智慧起來,靖邊縣開啟了智慧農業新時代。
智能化作業改變農業生產方式
5月的靖邊縣,滿眼蔥綠。記者來到靖邊縣和潤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看到公司的主人黃榮榮坐在辦公室輕輕一點手機,就能看到大棚內蔬菜生長情況。
“這棚甜瓜就是通過控制參數生長的,你看僅僅40天時間,已經從種苗長到一人多高了。”黃榮榮指著棚里正在生長的甜瓜說道。據了解,黃榮榮在蔬菜棚里安置了傳感器探頭,這個探頭就相當于農田里的“千里眼”,它通過智能感應將信息傳送到物聯網系統,再通過物聯網傳送到手機。“坐在家里就能隨時掌握和控制作物的溫度、濕度、光感度等基本信息,這是傳統農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拱棚內,黃榮榮順手用手機拍攝了一個看起來發黃的葉片,手機里自動彈出大數據平臺上網絡醫生的“診療方案”,該怎樣施肥噴水、缺乏什么營養、要用什么措施解決……農業專家都會在網上及時“會診”。
工廠化生產實現質量的變革
位于靖邊縣東坑鎮的靖邊農業科技館內,各種高端的農業科技在這里集中呈現,館里的設施水果采用懸掛式無土栽培技術,每一種水果蔬菜都能無限期生長、掛果……
在種植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調節智能氣候調節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廢水回收系統、補碳系統、種植管理系統五套電腦裝置來管理作物,根據溫室里植物的不同習性及要求,在系統中設置溫度、濕度等基本參數,再通過傳感器、智能終端設備為作物提供合適的環境,做到常年高效、標準、科學、高產值的工廠化生產。
“標準化、工廠化生產是發展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的基本保障,所以發展智慧農業是未來趨勢,也是農業提質增效的迫切需求。”靖邊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翔宇向記者談道。
智慧農業托起鄉村振興的希望
在靖邊縣,智慧農業的”羽翼“不僅”展翅“在一畝三分地的溫室大棚里,也翱翔在廣闊的田間地頭。
位于靖邊白于山區的三岔渠村有五千畝集中連片的旱地農業作業區,今年被定為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現場會的觀摩區。“在數千畝的地畔旁,工作人員只需操作電腦就能對幾千畝的土地進行墑情、營養成分、產量和病蟲害的適時監測,現代科技讓廣袤的田地濃縮為可控的‘掌中地圖’。”縣農技中心主任吳清亮談道。
靖邊縣委書記劉維平表示,一定要加快數字農業的發展步伐,讓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打通農業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互聯網平臺聯通小農戶和大市場
如今靖邊縣的智慧農業通過網絡技術打造了一個集約化、精細化、智能化、數據化的生產銷售模式,可以讓農戶通過拼多多、淘寶等新型消費平臺隨時隨地買在全球、賣在全球,解決了線下農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去年,靖邊縣通過電商網絡平臺共銷售各類農產品2400萬元。
如今,陜西省靖邊縣智慧農業已遍地開花,不論是高端“前衛”的現代農業園區,還是傳統落后的白于山區,傳感器、處理器、導航定位等一些時尚新鮮的名詞正在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離不開的“種田裝備”,智慧農業開始助推靖邊農業轉型升級走進“春天里”,為鄉村振興營造出金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