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18:15:54
產業園蘋果分選線。 資料圖
秧苗長在“枕頭”里,手機成為“新農具”……在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些“高大上”的科學技術正日益深入園內農業生產,描繪著“未來農業”發展的美好圖景。
85平方公里,占楊凌全域面積的63%,這是產業園的“基本盤”。自2017年4月創建以來,產業園突出“標準化、科技化、智慧化”理念,按照“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四年成體系”的總體安排,通過“互聯網+”,聚集各類要素資源,把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示范帶動與調整農業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將農業科技的種子播撒在“一帶一路”上,打造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科技高地、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綠色安全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技術示范推廣 帶動果蔬飄香產業旺
在整個產業園內,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特色鮮明。這里集成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科技推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走進園區,一排排種植大棚寬敞明亮。南瓜、西紅柿……各種秧苗長在一個個小枕頭里,根扎在里面,澆水、施肥一次性完成。據負責人馬新世介紹,這是園內特有的有機營養枕技術,將種苗種植在一個長40厘米、寬20厘米、高15厘米的“枕頭”里,里面裝著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圍繞“農”字做文章。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通過攻關關鍵技術、推動成果轉化等一系列手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動“3+2”技術,同時利用楊凌區內高校科研院所力量,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助力精致農業長足發展。
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自建成以來,農產品供給逐步向優質、高端、綠色邁進,也使整個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完成了原始積累,并利用積累開始輻射推廣,目前已在陜西省內的楊凌、西安、咸陽、延安、漢中和甘肅等地市產生輻射推廣效應,實現間接效益3億多元。
“移”路領跑 “智慧因子”開墾現代農業
拿起手機輕輕一點,即可實現澆水、施肥等種植步驟,這是楊凌智慧農業園建立的智慧農業新模式。
你能想象這種遠程操控種地嗎?他們正在實現這些。走進4000多平方米的陽光板連棟溫室內,雖然只有兩三個工人,但他們一點也不忙碌。溫室里的排氣扇一會打開了,又自己停了下來,棚頂上開始“吞云吐霧”,這是在智能控制下自動噴霧降溫加濕,水肥一體化系統也在自動循環著……整個溫室系統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按照程序自動運轉著。
園區負責人郭海強介紹,指揮這套程序的“大腦”,就是“智慧云”控制中心,每天都會有大量數據生成,也會有大量數字化指令輸出,只需通過手機端,就能對大棚內的溫度、光照、水、二氧化碳、肥料等進行實時監控,并根據室內情況下達指令,實現自動化澆水、施肥等一系列操作。
作為整個產業園的智慧中樞,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將“工廠化”管理理念引入農業生產,推廣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主攻精品化路線,應用現代高科技,實現果蔬種植遠程監控,全程可追溯,在現代農業的新征程上走出了引領農業新時代發展的鏗鏘步伐。
智慧農業,讓村民從傳統的“靠天吃飯”轉向“靠技術吃飯”。產業園以培育綠色有機蔬菜為主,集生產、展示、科研、體驗為一體,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及休閑農業,無疑讓產業園的科技感和科技元素更加強大豐富,已成為楊凌全面推動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縮影。
以“創”為“闖” 打造“創客”優質沃土
初春的楊凌,百花齊放,漫步在楊凌創新創業園交錯縱橫的小道上備感愉悅,秀美翠綠的草樹夾雜在裝飾別致的樓宇間,顯得格外精美。從“創客”們談合作飲用的一杯咖啡到科研人員實驗所需的一件高精尖設備,處處體現著園區的服務意識和科研實力。
2017年以來,產業園將原有各項“雙創”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1.58萬平方米的“眾創田園”創業基地建筑群的基礎上,實行重新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設立了全新的楊凌版農業創意與研發設計基地。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一座全新的集外在形象與內在實質為一體的“雙創”平臺赫然展露在群眾的視野中,成為廣大“創客”們津津樂道的高頻話題。
2017年,李克強總理來陜西楊凌視察時,向園內農業“創客”們寄語,鼓勵他們“插上翅膀、飛向全國、走向世界”。兩年來,楊凌示范區不忘總理的殷殷囑托,積極為推動園區“雙創”工作高質量發展努力探索,不斷推進。
楊凌創新創業園通過集聚創新創業資源,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吸引孵育“創客”創新創業,發揮了產業園在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為懷揣夢想的創業者和初創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
同時,通過實施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大學生、科教專家、返鄉人員等在農業領域創新創業,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大力推進不同形式的創業孵化載體建設,鼓勵多渠道、多領域、多層次的現代農業合作發展,將產業園打造成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雙創”孵化區。
三產融合 讓產業園“智造”多點開花
一株葡萄,經過種植、加工、銷售、參觀等環節,就完成了從普通水果到具備觀賞價值的商品的轉變。
這一套完善的流程并不是楊凌錦田合作社獨一無二的秘訣,而是楊凌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核心,融合農業生產、觀光旅游、文化體驗、科普教育、娛樂餐飲、休閑度假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特色農莊的一大舉措。
近年來,產業園不斷利用科技手段給農業穿上“現代”外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基礎農業發展中融入“深加工”和“旅游服務”的新元素,發展休閑旅游,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將果蔬優質產品資源優勢、要素優勢轉為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形成了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的新型產業業態。
目前,產業園已實現總產值38.65億元,主導產業總產值27.4億元,主導產業占比70.9%。農產品加工產值高出農業總產值3.22倍。其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率達75%,形成“12534”標準化新模式,推廣“3+2”生態化新技術,減藥、省水、省肥60%-80%,有212家新型經營主體入園,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52元。記者 胡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