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 11:10:18
“大個兒的櫻桃是用了膨大劑”“西瓜是催熟的,瓜蒂凸起就是用藥了”“西紅柿囊肉分離是打了藥”……正值各種美味瓜果集中上市季,近日幾段宣稱瓜果質量安全存在問題的視頻在某些網絡平臺傳播,造成消費者恐慌。
視頻所謂“用藥”“打了藥”,指向的核心問題是果蔬生產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主任王強、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研究室主任徐東輝、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聶繼云等表示,這些視頻中的說法并不科學,甚至歪曲事實,極易誤導公眾,間接地對果蔬生產造成負面影響。事實上,科學、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改善農作物品質、提高農作物產量具有重要作用。
膨大劑≠催熟劑,并不能促進果實成熟
專家解釋,植物生長調節劑又叫植物外源性激素,通過微生物發酵或人工合成,能夠促進植物細胞的分裂、增長。膨大劑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一種,赤霉酸和氯吡脲是水果生產中常用的膨大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果粒,增加果實重量。但膨大劑不是催熟劑,并不能促進果實成熟。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我國屬于登記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我國在批準農藥登記時,在農藥標簽上規定了用藥時期、用藥劑量和施用方法,標注了使用范圍和安全間隔期。同時,我國還先后制定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和農藥殘留標準,指導和規范農藥使用。
植物生長調節劑雖納入農藥管理范疇,但并非傳統意義上防病、治蟲、除草的農藥,其毒性低微,使用量很少,產品安全。如氯吡脲,2015年-2016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項目對水果中的氯吡脲殘留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氯吡脲慢性、急性膳食暴露量分別在安全參考劑量的0.014%和0.012%以下。
此外,談到“激素”,大眾容易將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混淆。實際上,兩者在化學上是不同的物質,植物激素不會對人產生類似激素的作用。反之,動物激素也不會對植物產生激素樣的作用。
大櫻桃的“大”由品種決定,與植物生產調節劑關系不大
“99%的櫻桃、車厘子都是用了膨大劑。正常的櫻桃只能長到12克-13克,用膨大劑可以增大一倍……”專家表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櫻桃的果實大小主要與品種有關,與膨大劑使用相關性不大。
我國栽培的櫻桃主要是歐洲甜櫻桃和中國櫻桃,市場上銷售的櫻桃多為歐洲甜櫻桃,俗稱“大櫻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車厘子。目前我國主栽的“大櫻桃”品種,平均單果重在6克(“紅蜜”)-12克(“美早”)。有些品種的最大果重能超13克,其中“艷陽”的最大果重可達22.5克,是目前所知唯一最大果重超過20克的品種。所謂“膨大劑能使‘大櫻桃’單果重翻番,達到26克”的說法與事實不符合。
在櫻桃生產中,露地栽培的櫻桃不需要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這是目前我國櫻桃栽培的主流模式。個別以大棚方式栽種的櫻桃因為授粉受精難,通常會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以提高授粉率和坐果率,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櫻桃形成單性結實,會有無籽、果實無果仁等現象,但這是正?,F象,并不影響櫻桃產品的安全性,不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風險。此外,櫻桃增大增產的栽培措施有多種,還可以疏花疏果和加強肥水管理,特別是多施有機肥、鉀肥,更能提高果實品質。
市售西瓜絕大多數是自然熟,催熟的西瓜反而酸
我們在挑選西瓜時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西瓜的瓜蒂有凹凸之分。網傳“瓜蒂凸起就是用藥了,籽兒是白的或者黑白籽兒分布過于明顯、平原地帶占地面積大、周邊瓜皮薄厚不一致等都與用藥有關”,真是這樣嗎?
專家解釋,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凸起屬于西瓜品種特征形態。瓜蒂凹進去的西瓜表示已成熟;如果瓜蒂凸出來,西瓜的糖分會受到影響,口感會打折扣。西瓜皮的厚薄也是由品種特性決定。爬地栽培西瓜,靠地一面西瓜皮較未接地的一面皮厚,增厚抗壓面,是西瓜的正常生物應激特性;吊蔓栽培的西瓜皮則相對均勻。所以,“平原地帶占地面積大、周邊瓜皮薄厚不一致”的說法是對的。
專家指出,除少量受發育中各種條件影響的畸形瓜以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種特征形態,如果拿個別畸形西瓜當成普遍現象廣為傳播,是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西瓜籽兒是白的就是催熟的嗎?專家表示,成熟的西瓜中可以同時含有黑籽和白籽,不能以瓜籽的黑白來判斷西瓜是否使用膨大劑。市面上的西瓜出現白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瓜農采摘過早,種子還沒有成熟;二是在花期為了保證授粉和坐果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
經大量田間試驗證明,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合理使用下對西瓜品質無明顯不良影響。專家建議,在實際應用中,瓜農應按照標簽規定的用藥劑量、用藥時期和施用方法施藥,如果使用時期不當,或者擅自提高劑量或處理不均勻,會導致局部濃度過高,確實會出現畸形果、裂果等藥害癥狀。
同時,專家指出,當前市售西瓜絕大多數是自然成熟,設施、地域等栽培調控可實現西瓜周年自然成熟上市。并且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的西瓜酸。所以對瓜農來說,催熟西瓜反而自毀銷路。
“囊肉分離”的番茄是不夠熟,硬果品種更耐儲運
市面上有些番茄顏色泛紅但較硬,有些囊肉分離,有些是空心的,這些西紅柿能正常食用嗎?
專家介紹,番茄的軟硬是品種決定的。番茄按果實硬度可分為硬果、軟果兩種。番茄呈現紅色是番茄紅素積累的結果,不管是自然成熟,還是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利催熟,伴隨著番茄的逐漸成熟,番茄紅素由外向內累積,青番茄會不斷著色,在未完全進入成熟階段都會呈現“囊肉分離”“皮紅肉青”的現象。這是植物成熟的一個過程,反映的是番茄的成熟度,不是食品安全問題。
空心番茄通常是由于種植過程中光照不足、養分供應少、受精不當、外界溫度過高、水肥施用不當等原因造成的,畸形果是由于番茄花芽分化不良導致的。
目前市場上的番茄品種以硬果型品種為主,其產量高、適合貯藏運輸、貨架期長、商品賣相好。軟果型番茄品種雖然口感好,但果子偏軟、產量低、不耐貯藏運輸、貨架期短,一般只能就地生產就地供應。另外,番茄果實有果皮薄、含汁液多、怕擠壓的特點,如果采摘完全成熟的番茄,在運輸過程中內部組織變軟、容易破裂。為了保證一定的貨架期,長途運輸的番茄一般在未完全成熟時采摘。
黃瓜“帶刺”取決于品種,受降雨多寡影響
黃瓜是我國主要的大宗蔬菜作物,栽培范圍廣、栽培模式多,在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不可避免,因此,在生產中規范使用殺蟲劑、殺菌劑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正常的。
專家介紹,黃瓜尖兒有凸起的確可能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如2,4-滴和氯吡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對黃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殘留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別在安全參考劑量的0.146%和0.005%以下。因此,即使食用施用過2,4-滴或氯吡脲的黃瓜也是安全的。
黃瓜身上帶刺,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黃瓜新鮮程度的一個外觀表征。但“帶刺”也是用藥的結果嗎?專家表示,黃瓜刺的多少主要與品種特性有關,與是否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無必然關系。根據農業行業標準《NY/T2235-2012植物新品種特異型、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指南 黃瓜》,黃瓜的刺密度分為:“無或極疏”“疏”“中”和“密”4個類型,相應的代表品種分別是“京研迷你1號”“津美1號”“津研4號”和“津春4號”。此外,對于同一品種來說,栽培環境變化也會對刺的生長有一定影響,比如雨水足的時候,黃瓜飽滿且刺少,表面較光滑;雨水少的時候,黃瓜就會帶有很多小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