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15:22:00
發病原因
不同地勢發病情況。不同地勢獼猴桃園發病情況由重到輕依次為:河灘下濕地→川道→河谷階地→淺山丘陵區→塬區。
不同品種發病情況。目前獼猴桃栽植品種主要有秦美、海沃德、徐香、金香、紅陽等,不同品種黃化病發病率和發病程度差異較大,以秦美品種發病最重,其次為徐香,金香、海沃德、紅陽均發病較輕。
不同掛果量(產量)與黃化病發病關系。在其它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掛果量連年大、掛果較早、掛果歷史越長的果園發病較重,反之則輕。
使用獼猴桃膨大劑與黃化病發病的關系。由于市場作用和眼前利益影響,果農在獼猴桃生產中為了追求個大、產量高、銷售快。個別存在過量使用膨大劑,嚴重影響了獼猴桃品質,加重了樹體負擔,縮短了樹體壽命,直接導致黃化病連年重發。
施肥與黃化病發病關系。施肥不當與黃化病發病關系密切,同等地勢、樹齡、品種條件下,連年使用腐熟有機肥(如雞糞、牛糞、人糞尿等)樹勢旺盛,抗逆性強,黃化病相對較輕。另外,果農對科學施肥認識膚淺,對肥料品種及性質認識不清,加之肥料企業的誤導宣傳,使果農施肥帶有很大的盲從性。在連年單施化肥,特別大量施用碳酸氫銨和尿素,導致果園土壤耕性差,肥力下降,土壤養分嚴重失衡,并易造成肥害,出現燒根現象,使獼猴桃根系腐爛,從而導致獼猴桃樹黃化嚴重。
灌水與黃化病發病關系。獼猴桃喜水又怕水,長時間水淹影響土壤透氣性,容易引起根腐,影響根系發育和對養分的吸收。灌水過多、過勤易加重土壤鹽堿化,造成部分營養元素如鐵的淋失或固定,容易發生缺鐵性黃化病。
根部病蟲害與黃化病發病關系。經對大量黃化病發生果園的病株進行刨土檢查,發現病樹根系不發達、根毛少、腐根多,造成施肥再多而根系吸收少,營養吸收不平衡,樹勢減弱,抗逆性差,易導致黃化病。
從陜西產區調查看:秦美發生最重,其余品種相對較輕,因此要優化調整結構,早、中、晚熟品種搭配,減少秦美種植面積,擴大徐香、海沃德等優質、高產、抗病品種面積。渭河川道下濕地、河谷階地,由于地下水位高,多雨季節水位上升,對根系生長不利,加之PH偏高,黃化病嚴重,甚至可導致毀園。因此應選擇川道灌區、塬區、沿山區土層深厚,PH值偏酸地區為適宜栽培地區。
防治方法
選好園地。在土壤PH值平均8.0的土壤,地下水位高于2米的地方不建園。
科學栽植。采用新式地面起壟栽植方法,入土深度不超過10厘米,拒絕傳統的挖坑深栽法,避免樹盤積水。
果園生草。在北方蒸發量大的地區,采用果園生草栽培可有效減少蒸發量,以草壓堿、以草控堿,人為干預土壤PH值的波動。
改良土壤,重視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是防治獼猴桃黃化病的根本,也是培肥地力,提高獼猴桃產量和品質的根本途徑。一般盛果園每年追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畝和增施生物菌肥25~50千克/畝,同時提倡果園植草技術,可種植三葉草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土壤化驗,做到氮、磷、鉀配合施肥,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配合施肥,避免大量單施氮肥,獼猴桃園施肥方法提倡放射狀溝施。
合理灌水和排水。獼猴桃根系是肉質根系,喜水又怕澇,改大水漫灌為隔行灌溉(有條件可滴灌或滲灌),減少灌溉次數。
控制產量,增強樹勢。盛果期樹(秦美)平均每畝產量2500千克左右,徐香、海沃德2000公斤左右,紅陽1500公斤左右,嚴防負載過量,以保持健壯的樹勢。
杜絕過量使用膨大劑,減少黃化病發生,防止樹體過早衰弱。對缺鐵性黃化病防治:一方面通過調節土壤pH值達到6.5~7.5,增加土壤有效鐵含量;另一方面可葉面噴施或根施含鐵元素營養肥,其中以螯合態鐵肥為佳;對根腐病引起的黃化病防治:用抗重茬生物菌肥與殺菌劑多菌靈或五氯硝基苯混合灌根,促進新根生成,這樣即可防治黃化病,增加獼猴桃根際有益微生物種群,又能防治獼猴桃根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