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18:12:00
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水稻種植基地衛星影像。(吉林省佰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勤勞才能致富”
66歲的韓富是一位農民。過去他在吉林省西部承包土地,種植水稻。去年,他拓展了業務——跟著一群大學生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三業村種田。
大安市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分布區之一,當地大部分土地都是鹽堿地。農民主要種植玉米和大豆,但收成很差。
20世紀80年代起,當地開始“以稻治堿”,鼓勵更多人開發改良鹽堿地,種植水稻。
對于如何種好水稻,老韓有自己的經驗。老韓說,過去每到備耕時,上千畝的稻田需要手動拉閘灌溉。“搖把子”很沉,得鉚足了勁兒才搖得動。在開關閘門的17小時里,還必須有人看著稻田,以防田地返堿、返鹽。于是老韓和十幾個村民排班,每人看一個小時。
起早貪黑有點“遭罪”,但老韓認為,種地就是要勤快些,“勤勞才能致富”。
“科技讓人‘變’懶”
一群大學生改變了這樣的灌溉方式。
2017年,吉林省佰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來到村里,通過承包土地建了現代化農場,幾個大學畢業生留下來負責經營。隨后,老韓被企業雇傭,成為一名田間管理員。起初,他觀察發現,這些大學生總拿著一些設備儀器往田里跑。
其中一位年輕人葛艷俊告訴老韓,他們正在搭建智能化系統,未來天上的衛星就能輔助種田了。
“當時在場的村民都笑了,我也不相信。”老韓告訴筆者。
沒想到,天上的衛星真發揮了作用。這家公司有一套自主研發的“云”灌渠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處理,可以將衛星影像和安裝在稻田里的感應設備結合在一起,地區形貌、水渠方向就能在衛星影像上實時呈現。葛艷俊說,打開APP就能看到衛星地圖,稻田里的感應裝置實時監測水位情況。如果田里缺水了,系統會自動預警,管理員只需要打開手機,就能遠程發送開關水閘指令,實現全自動化管理。該系統正在農場逐步普及。待到全部實施,老韓等人就不再需要手動開關閘,也不用輪流倒班看稻田了。
“服了!還能這樣種田!”老韓說,高科技讓他變“懶”了,但種田的效率卻提高了。
衛星+農業大有可為
在吉林很多地方,“衛星+農業”都在發揮作用。
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院里,擺放著幾臺大型農機具。總經理陳卓給筆者展示了衛星定位功能。用衛星做導航儀,只需把數據指令錄入系統,啟動后拖拉機便沿著路線精準耕地。
“過去出險只能靠人。秋天出險最多,天沒亮就出門,天黑了才能回家。”中國人保財險長春分公司農安支公司副總經理張學民說,農田面積大,他們只能采用抽查的方式勘測。
衛星的加入讓張學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變化。2017年起,研發運營“吉林一號”的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與張學民所在的保險公司合作,利用衛星開展保險勘察,通過“吉林一號”多光譜衛星、高分辨衛星的影像,無人機影像以及實地調查、采樣等方式結合,采取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手段,讓農業保險勘測變得更高效便捷。
“衛星在農業領域大有可為。”張學民說,濃濃的“科技范兒”改變著農業,也帶來了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信心。
(孟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