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15:39:42
見習記者 楊杰 陜西農村報記者 張曉強
狹小的辦公室被一袋袋油菜籽塞得滿滿當當,只在最中間部分留出一條小道出入。墻邊堆放著許多塑料筐,筐里整齊擺放著裝有油菜籽的紙袋子,每個袋子上都有標簽,上面清楚地標記著育種材料的品種以及編號……這是8月24日記者在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專家韋世豪辦公室里看到的一幕。
提起他參與研發的油菜新品種“秦雜油7號”,韋世豪難掩心中的激動:“我們與河南大學聯合培育的‘秦雜油7號’,其α-亞麻酸含量高達13.8%,相對含量比一般的油菜品種要高50%以上,是目前通過國家登記的α-亞麻酸含量最高的春油菜新品種。而α-亞麻酸又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人無法自主合成,只能從外界攝入。因此,這一品種的成功培育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秦雜油7號”已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和科技成果登記。
新品種的研發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優良親本選擇到測配雜交組合再到不同區域多年多點小區試驗,直至小面積示范、大面積示范,最終進行全面推廣,這一過程往往需要20余年。與此同時,“秦雜油7號”屬于跨區域育種,西起新疆伊犁,東至內蒙古呼倫貝爾,各地區的氣候條件等差異為育種工作增加了難度。此外,我國春油菜區域跨度大,要培育出優質品種,就必須在各地區建立育種基地,因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成本極高。
“為了確保新品種的質量與產量,我們在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建立試驗、示范點8個,形成了覆蓋整個春油菜區的新品種(系)測試網絡體系。每個試驗站設有專業的人員負責該品種在當地的適應性測試,通過觀察記錄品種的田間性狀等方式,鑒定該品種在當地的適應性與穩定性,對其產量進行測試,為新品種的不斷優化以及未來推廣打下堅實基礎。”韋世豪說。在經過兩個生長周期的小區布點試驗后,“秦雜油7號”平均畝產達到了230公斤左右,含油量平均在46%到50%之間,基本達到育種目標及預期產量。
談及“秦雜油7號”的種植前景,已有33年油菜育種經驗的著名育種專家田建華感慨道:“品種育成,路只走了一半。農業生產中不可控因素眾多,種植農戶的傳統栽培模式和生產習慣的轉變也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各種問題,只有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促進新品種的健康發展。我們后續還將不斷地進行品種推廣,結合各產區生產實際,針對不同產區的自然條件,采用不同的栽培技術,充分發揮新品種優勢,為種植戶實實在在帶來經濟效益。”
據了解,“秦雜油7號”屬高油高產中早熟品種,適宜在甘肅、青海、內蒙古、新疆高海拔、高緯度春油菜區種植。其株型緊湊、抗倒抗旱,適宜機械化收獲。油籽顏色鮮亮、商品性好,是營養健康菜籽油的優質原料。該品種的育成,為生產更高含量的α-亞麻酸菜籽油提供了原料品種,也為我國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