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 14:57:00
飼料自動化生產機器
養蠶不用桑葉,改用喂食飼料?采用工廠化養蠶,代替傳統種桑養蠶?智能機器人在飼養室里忙前忙后?
近日,筆者在重慶市銅梁區大廟鎮三品村茁源現代蠶業實驗基地車間,見到了與眾不同的“工廠定制式”養蠶新模式。
工廠化養蠶 告別苦與累
筆者在實驗基地看到,這里分為小蠶共育室、大蠶飼養室、飼料加工室、蠶繭烘干室等專用房間。每個房間實行機械化智能化作業,工人操控儀器,就能達到高產質優的好效果。
在大蠶飼養室,整齊擺放著多層蠶架,機器人自動送料、自動除砂。室外安裝有空調和通風設備,把溫度、濕度調控在家蠶生長的恒溫范圍。這個年養蠶上千張、800平方米的車間,兩名技術人員就能管理自如。
“過去傳統的農戶養蠶模式,一張蠶需要50多個蠶簸,農戶投放桑葉需要彎腰上萬次,將蠶簸端進端出,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費時費力。”基地技術人員甘擁軍說,傳統養蠶方式是個體力活,一般人吃不消。而這個車間是依托西南大學建起的智能化養蠶基地,采用現代科技實現了工廠化養蠶,讓蠶農告別了苦與累。
栽桑不采葉 飼料機器產
在蠶業實驗基地采訪中,最令筆者感到驚奇的是,家蠶的“糧食”不再是桑葉,而是桑粉和其他營養物質經過科學配方而成的顆粒、糕狀飼料。
甘擁軍告訴筆者,這種顆粒、糕狀飼料是將桑枝、桑葉加工成桑粉后,按比例科學添加其他營養物質,再經機器碾壓成型的,其成分更富營養,家蠶更喜歡吃。
與此對應的是在原料生產環節,基地建立了機收桑園,不再由人工一片片地采摘桑葉。這個桑園采用優質機桑品種密植栽培,每年可收割5至6茬,機收后的桑枝、桑葉經過機器粉碎后碾壓成主要原料。
“過去采葉喂蠶,桑枝多被當作燃料浪費了。”甘擁軍說,現在栽培的機收桑不僅產量高,而且桑枝也能合理利用。以前遇到下雨天氣采葉不便,容易影響養殖。現在加工成飼料,就輕松避免了這一問題。
過去養四季 而今養10批
據了解,以前銅梁的蠶農一般一年可養春蠶、夏蠶、秋蠶、晚秋蠶四季蠶,如今有了“四季如春”的蠶房和成型飼料,以及工廠化養蠶模式,養蠶批次擴大到了8至10批甚至更多。
“工廠化養蠶,每平方米養殖架可養上一張蠶紙,一個800平方米的車間年可養蠶上千張,只需要兩名技術人員,大大節省了勞力,提高了養蠶業的經濟效益。而傳統的養蠶至少需要占用10平方米以上的蠶房。”甘擁軍介紹說,以往,從冬季至次年4月,桑樹進入休眠期時,無桑可采便無法養蠶。現在,在西南大學家蠶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下,實現了常年化養殖。
目前,在該鎮三品村和雙勝村,一個占地300畝的機收桑基地已完成規劃,蓮勝村等7個村也將逐步建立機桑基地,促進蠶桑產業跨越式發展。(趙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