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09:18:43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明
近日,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浙江大學聯合主辦的“2020全球農創客大賽”正式落下帷幕。這場全球數字農業創新峰會,為疫情影響之下的糧食和農業問題提供了一系列數字解決方案,對于釋放糧食和農業領域創新潛力發揮了積極作用,既反映出技術本身在當代所具有的長期性、穩定性特征,又預示了數字技術引領下農業創新創業的一系列前沿性、變革性趨勢。
啟示一:適合的技術才是最好的
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是一支來自利比里亞的團隊,他們的技術方案和商業模式都不復雜,就是根據當地資源稟賦設計了一套“魚菜共生”系統,在城市周邊同時完成魚類和蔬菜生產,再通過特許加盟的方式接入市場。正是由于從技術的邊際效用上講,這個作品通過集成創新帶來了最佳的社會效益——保障了疫情之下若干西非城市的食物供給。
技術只有順利導入一個地方性社會,從而帶動增長與發展才具有社會價值;如果不具備這種適配性,再先進的技術也只具有實驗室價值。最好的技術永遠是與特定人群的生產能力、知識水平相適配的技術。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到,由于傳統農民知識積累不足,使得現代物質要素通常很難直接導入傳統的農業社會。舒爾茨為之開出的藥方是向農民追加人力資本投資,以實現現代物質要素與人力資本要素的匹配。從現代化大幕開啟直到今天,技術其實始終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不同的是,隨著互聯網應用的升級,逐步為人力資本與先進技術的匹配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場景和機制。通過互聯網,技術的需求方和供給方可以用最低的搜尋成本在全球范圍內完成對接。
啟示二:數字平臺深入農業創新創業的腹地
農創客大賽基于公共—私營合作伙伴關系,為廣大新農人提供了很好的創新創業平臺,組委會還將在賽事之后給予青年農人創客持續的支持,這樣就能夠打造一套可賦能的生態系統,從而不斷促進數字平臺與創新鏈的深度耦合。
這次大賽催生了一批新產品新模式。天府蜂谷團隊的“數字化養蜂”項目聚焦當前蜂蜜行業中“蜂難養、蜜難賣—需求大、信任低”這一對市場矛盾,以數字智能蜂箱為突破口,嘗試對蜂蜜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模塊化改造。盡管項目的市場價值尚待檢驗,但作為一項產品創新已經意義非凡。
來自玻利維亞團隊的“蔬菜盲盒”項目是一項典型的商業模式創新。這項設計的初衷是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營養平衡的健康膳食”。但目標不是依賴任何補貼,而是完全靠市場化的機制設計實現的。所謂“蔬菜盲盒”就是每個盒子里的搭配都是確定的,消費者只能選擇某個“組合”來購買。這一機制的核心是通過鎖定需求來鎖定成本,以實現高性價比的食物配置。
這一系列創業創新活動中,平臺是基礎;正是有了平臺的先期投入,才帶來了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的豐厚回報。然而,未來發展中最容易被淘汰出局的也是平臺。如果有了足夠的資本支撐,任何產品創新、模式創新都可以獨立于平臺自我擴張。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平臺只有進入到農業產業的腹地,根植于特定的產業土壤中才會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和創造性。
啟示三:數字技術在全球農業治理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聯合國糧農組織牽頭舉辦這樣一場活動的標志性意義在于開啟了數字技術參與全球農業治理的新議題。從宏觀上講,未來全球農業科技創新一定要以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為依托。農業本身是多元化和在地化的,這一點與工業生產具有質的不同。然而,現代農業要求對農業進行工業化、標準化改造,在這一點上又必須符合工業生產規則。過去,上述工作只能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內部完成,而有了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加持,使得超越于地理空間的農業科技創新和數字化生產成為可能。
而在微觀領域,數字農業能夠讓更多小農戶分享新技術帶來的生產變革。黨的十九大提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數字農業的興起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更加靈活的機制選擇。此前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拼多多等多方推動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有一支AI草莓種植團隊,將數字技術引入滇池西岸一個村莊,實現了草莓種植中水肥配方、溫室控制、植保防治的精確管理,有效帶動了100多戶小農戶提質增收。
疫情之下,糧食和農業議題再次回到世界關切的中心地帶,而數字技術則為全球糧食和農業系統的發展轉型提供了底層支援。如何讓數字農業既在宏觀上成為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一部分,又能在微觀領域為社區支持計劃不斷賦能,是數字農業的先驅探索者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