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4:10:00
6月30日,在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三元鎮興順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茶園里,金樂天(右)和公司負責人馬忠華進行交流。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在脫貧攻堅實踐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留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村群眾和駐村干部展開深入交流,用所學知識參與脫貧攻堅實踐。他們是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開展農業國際合作交流的推動者。
日前,在楊凌示范區無花果栽培基地,巴基斯坦小伙兒金樂天正在測試有機肥中氮磷鉀元素的含量。“楊凌的無花果有20多個品種,而我們國家只有幾種。我想引進一些品種到巴基斯坦,同時制作無花果葉有機肥,實現循環利用。”在華生活了6年的金樂天,中文說得十分流利。
這位來自卡拉奇的29歲年輕人與中國的緣分始于2014年,他從巴基斯坦信德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本科畢業后,攻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營養學博士學位。今年6月,他和幾名同學一起來到陜西鄉間,助力鄉村脫貧攻堅。“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它使我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金樂天說。
金樂天所說的活動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的科技助農活動。今年6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和團委的組織下,包括金樂天在內的5名留學生和兩名中國學生來到漢中市鎮巴縣進行科技助農。鎮巴縣位于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今年2月剛退出貧困縣序列。
“鎮巴雖然地處大山腹地,但因為通了公路,村民們可以方便地將農產品運輸出去。”在鎮巴,金樂天感受到中國政府為脫貧攻堅推出的行之有效的舉措:農民生產生活需要道路,政府就組織修路;農產品銷售需要開拓市場,政府工作人員就想方設法幫忙尋找“買家”。
“金博士,我們的茶葉怎樣才能提高畝產量啊?”當地茶農請教金樂天。在仔細觀察了茶園的地形后,金樂天給出建議:“這里是坡地,把所有的肥料都堆放在坡上,靠近山腳的茶樹基本施不到肥,會影響產量。要分別在上中下坡多選幾個點放肥料,這樣施肥更均勻,產量會更高。”
向廣袤鄉村地區的農民推廣農業新技術,幫助解決其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長期開展的一項工作。為了充分發揮涉農高校研究生的作用,在實踐中鍛煉培養研究生知農愛農情懷,搭建校地溝通的橋梁,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鎮巴縣委、縣政府共同遴選學校部分在校優秀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組成“研究生助力團”赴鎮巴縣開展工作,并開始嘗試讓農業專業的外國留學生參與該項活動。
在脫貧攻堅實踐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圍繞鎮巴縣茶葉、肉牛、中藥材、臘肉等產業,建立了6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優化了產業布局,累計輻射帶動3500余戶貧困戶實現就業或增收。助力團聯合學校專家團隊,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積極為種植養殖戶及產業園區、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開展技術培訓30余場次,培訓貧困群眾和一線技術人員2000余人次,為鎮巴縣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培養了一批實用技術骨干。
6年來,金樂天的足跡遍布黃土高原的多個西北農大農業試驗站。一次次深入農村,讓他對中國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有了直觀的感受:“‘一帶一路’倡議讓中巴兩國人民間的交往更加密切。中國的精準扶貧方略對國際貧困治理的理論創新,以及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擺脫貧困,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