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09:46:00
劉存壽教授(右)向學生講解使用過碳基營養肥的獼猴桃長勢情況
全媒體記者 王朝陽 實習記者 谷幸
“目前,‘植物碳基營養肥’已經推廣到了全國,使用效果很顯著。”12月24日,記者見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存壽教授時,他還在電話里忙著安排科研成果推廣相關工作。
20余年來,劉存壽與科研團隊不分晝夜,與“土”為伴,從秦嶺腹地到農田設施,從示范試驗到三尺講臺……始終致力于土壤健康事業,為農業產業與鄉村振興把脈問診。
潛心鉆研24載
為土壤健康“把脈問診”
“我一輩子都在學習,土壤學、植物學、化學,這些都為我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96年,劉存壽看到一篇學術文章,文章中提到關于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出現土壤有機質下降、環境污染、農產品品質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引發劉存壽的思考——如果全世界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人類該如何生存?如果中國出現這種情況,農業該如何發展?
劉存壽告訴記者,打開他研究之路的“鑰匙”是他一直生活的那片秦嶺山森林,“有一天我突然聯想到,秦嶺山那片土地不施肥,植物為什么還能長得茂盛高大?”
受到啟發的劉存壽開始著手進行森林土壤和耕地土壤的對比研究。經過多年的反復研究試驗,劉存壽帶領研究團隊成功首創出“天然有機物人工快速降解”“有機全營養肥料加工工藝”以及“有機全營養配方施肥”新技術,將有機質變成營養物質,實現天然有機廢棄物(動物糞便、植物秸稈、生活污泥、工業制鹽廢棄物等)和礦產資源4小時內完全降解,并轉化成新型生態肥料——植物碳基營養復合肥。
理論用于實踐
“三位一體”賦能土壤新活力
2005年起,劉存壽帶領團隊進行植物碳基營養肥料的生產研究和示范推廣。2018年,植物碳基營養肥已經在陜西、內蒙古等多地進行了試點和推廣。
在楊凌,劉存壽教授和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負責人馬新世組成的專家團隊,將植物碳基營養肥制成長40厘米、寬20厘米、高15厘米的“小枕頭”,這種“小枕頭”不僅成本比傳統化肥低,而且果蔬產量比直接種植在土壤中的要高出許多倍。目前“小枕頭”技術已被納入楊凌“設施農業3+2技術體系”中,被推廣到全國使用。如今,植物碳基營養復合肥已在陜西、江蘇等地的多種作物上得到應用。
據了解,“植物碳基營養機理與天然有機物料高肥效利用技術研究項目”在2016年7月,被以中科院趙玉芬院士為主任委員的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際領先”。同年12月,在科技會堂通過了3位院士在內的13位專家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為“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具有開創性和創新性,技術先進”,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來賀信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