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16:12:50
作為中國五大良種黃牛之首,秦川牛被譽為“國之瑰寶”。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芯片,肉牛選種認定時間將從原來的3-5年縮短至3個月,突破了國內肉牛良種選種難、生長慢等技術難題。至此,我國以秦川牛為代表的黃牛良種選育邁入全新階段,對黃牛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開發及利用也隨之上升到新層面。
千百年來,秦川牛作為傳統農耕的一項生產工具,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牛”從役用轉向肉用,秦川牛生存空間備受擠壓。如何提升秦川牛養殖數量,推動本土優質種業資源長效發展,成為當前的一個難點和重點。
多年來,一直從事秦川牛遺傳改良工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認為,加大地方黃牛品種保護、開發和利用,是破解秦川牛養殖困境的關鍵。只有加快把科學技術轉化到田間地頭,確保秦川牛等地方黃牛品種的優良基因傳承,讓資源優勢成為產品優勢,中國黃牛才能真正“牛起來”。
“國外的牛一天平均生長1到1.5公斤,我們的牛一天長0.6公斤左右。長肉慢、周期長,是秦川牛在‘洋品種’面前節節敗退的最大原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王洪寶說,“最初的選育工作只是從秦川牛中選擇優秀個體,進行選種選配、選育擴繁,這個過程并不短。現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可以利用新研發的芯片,進行基因分型,對新生牛生長發育潛力和種用價值進行科學預判,實現高效、精準選種育種。”
本土黃牛保種事關產業安全。據悉,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及其肉牛科技創新團隊立足以往科研基礎,圍繞秦川牛肉用選種改良目標,將傳統育種手段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果。2010年,該團隊經過選育改良培育出新品系秦川牛,和原始秦川牛相比,生長速度和產肉性能提高了30%以上。而黃牛高密度芯片的研發,將大大縮短肉牛良種選種周期,進一步促進秦川牛的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