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16:29:01
使用微生物全營養發酵科技、降解科技和非化學植保科技種植的有機蘆筍。樊中華 攝
浦東新區張江鎮,張江科學城的所在地,農業用地只占鎮域面積的2%,就像是上海“大城市小鄉村”的一個典型縮影。
而就在這塊小小的農業“試驗田”上,近年卻生長起了一個“科技興農”的產業閉環——以微生物技術引領的安全農業正在逐一改造著這里的生態樣貌:濕垃圾被微生物就地分解為有機肥,微生物發酵營養液取代農藥、化肥精準給養農作物,數字農業與新消費平臺助力可溯源安全食品走向百姓餐桌,“安全環保”的生態理念吸引國際企業在此打造和創新應用場景……
“農業科技正在張江鎮的鄉村塑造一個強大的‘安全農業’產業鏈,‘鄉村’的概念也因此從單一的農產品供給地逐步成為具有復合功能、能與城市進行良好交流的良性空間。利用資源稟賦,為‘科技興農’做出先試先行的探索創新,這是高度城市化的張江鎮堅持做鄉村振興的意義所在。”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鎮鎮長王慶說。
使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的蔬菜。樊中華 攝
“小”試驗串聯起大價值
試驗從張江鎮環東中心村的一塊農田里開始。
2020年,農場主王米國開辟出10%的農田,嘗試性地使用云士科技自主研發的微生物營養液代替傳統農藥化肥來種植草莓,令他沒想到的是,到了成熟季節,“科技草莓”不僅個頭大而漂亮,且因為是零化肥農藥,吸引了大批的采摘游客,供不應求,價格也比普通草莓可多售25%。
王米國因此笑得合不攏嘴:“我在上海種西瓜十年,因為西瓜對土壤肥力需求極高,種植一年需休耕五年以上,因此必須年年拆棚、搬家、換地,成本太高,所以在四年前改種了草莓,”王米國說,“但明年我想試試再開始種西瓜,把現在的10畝地擴大一倍。”
讓他重拾“種瓜信心”的正是微生物科技的襄助。上海云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溫源解釋,微生物是分解土壤微量元素的重要存在,利用微生物全營養發酵科技、降解科技和非化學植保科技,不僅能夠代替化肥農藥,且可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
而更重要的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常年耕種“透支”的地力無需經過休耕,便可在種植作物的同時代謝分解掉以往的化學污染,并恢復土壤營養,這意味著更多的土地可以被循環利用。
更有趣的是,微生物科技在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同時,還為綠色農業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上海玖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貴明告訴記者,微生物菌群能在24小時內把廚余濕垃圾消化降解,95%成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5%則成為有機肥,就浦東而言,每天可以產生100噸有機肥。這意味著,每日產生的有機肥可以滿足200畝地一季種植所需的量。
而上海孫橋溢佳農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在以無土栽培技術解決土壤可持續發展難題。其董事長卜崇興告訴中新網記者,無土栽培屬于綠色設施農業,嚴格來說適用于沙漠、非耕地、家庭等任何土壤環境,同時可以進行多層栽培,不斷提升品質與產量。
通過農業科技恢復地力、釋放土地,打破過度耕種使土壤肥力降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增產、進一步破壞土壤有機質的惡性循環,這些對于人均耕地面積僅有約1.35畝,每年要進口大約一億噸糧食的中國來說,可謂意義重大。
在溫源看來,上海是AI、大數據、數字經濟聚集的科技高地,云士科技在此可以更好地將“生物科技+數字農業”進行落地實踐。
據了解,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正在聯手云士科技、上海綠捷實業有限公司打造全國首個以農業產業為引領的數字信息化平臺,以構建綠色農業全產業鏈為目標,采集張江綠色生態基地種植的果蔬等農產品及其土壤的實時監測數據,形成從田間地頭到學生餐桌的安全食品可追溯數據閉環。
張江鎮鄉村里的玻璃大棚。樊中華 攝
“安全環保”聚合鄉村產業鏈
科技為張江鎮的農業重寫了定義,在現代高品質生活格外注重安全環保的理念下,更多元的產業鏈條因此聚合而來。
綠捷實業為上海500多所中小學校提供餐飲服務,公司方面表示,在過去十幾年中,上海的家長等消費群體對食品要求在不斷升級,從吃飽、健康到保質保鮮、營養搭配,因此,能夠在上海本地及長三角地區構建綠色安全供應鏈,能夠更好地把控食品安全,降低流通環節的成本和時間損耗,這對餐飲供應鏈企業而言是命脈和可持續競爭優勢所在。
擁有140多年歷史的比利時企業貝卡爾特集團是世界先進材料和鍍膜技術領域的領頭羊,此番將農場圍欄帶入環東中心村生態園,其可生物降解的鍍膜技術可以應用在農業大棚、圍欄等所有鋼制結構表面,以避免生銹脫落的重金屬污染土地與水源。
“我們希望在上海的鄉村做一個環保新材料的小型示范點,如可以使用新材料搭建50年使用期的大棚,可以反復拆裝,同時有足夠的強度可安裝探頭等科技設施;還可嘗試建設新材料四柱支撐的‘懸浮式’房屋,以節省出大量的土地,”在其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廖駿看來,中國鄉村的生態環保意識已經起步,而上海理應作為科技應用的先行者,打造“樣本”,輻射全國。
在王慶看來,因科技而興的鄉村正在成為一個強磁場,為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環東中心村生態園,‘愛心樹’公益組織入駐,面向中小學生打造了一系列生命教育課程;新希望集團則將‘新農人大課堂’設立于此,培育新型農業人才;此外,高科技賦能農業文化傳播,讓更多人不僅了解農耕文化的歷史和傳統,還可通過親自操作諸如無人機、噴灌技術等了解科技為農業帶來的變革;引入海派非遺文化皮影戲,并與張江科學城的游戲企業合作打造游戲IP等等,”王慶說,通過高品質的鄉村生態、均等的公共服務、低成本的創業營商環境打造,希望鄉村也可以是一個多方力量自治共建的社會實踐空間。
在他看來,鄉村空間在此方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是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和創造大量的應用場景,讓各類企業在此發生化學反應;二是閑置的民宅可打造人才公寓、做‘農房創業’,鄉村成為孵化器,”王慶說,“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與張江科學城相貫通、相呼應的‘數字化農業場景示范村’。”
科技興農是上海發展的必然
事實上,科技已經賦能高品質農產品從上海小小的農業“試驗田”走向全國甚至世界。
上海宇田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彤斐是遠近聞名的“有機蘆筍大王”,產品遠銷海外。她坦陳,營養價值極高的蘆筍需要靠大量的專業技術工人精細化種植,因此價格昂貴。
“做高端農業一定要在上海才有意義,一是上海有農業科技應用的潛力,例如和云士科技合作,今年蘆筍長勢更好,而發展自動化農業可降低成本,擴大市場;二是上海是面向國際的窗口,能讓我們更快地走出去。”趙彤斐說。
“上海農業科研院所林立,有著我們發展科技所需要的幾乎所有支持、合作力量,我們將上海作為研發和示范基地,所有的新技術都在此誕生,做一定規模的種植,待技術穩定后,再向全國推廣。”卜崇興說。
卜崇興介紹,溢佳的無土栽培技術已經推廣至華東、華北、西南地區,甚至與新加坡合作,“我們傳授技術,并以技術帶動當地產業鏈發展,包括種植、銷售、物流甚至觀賞性植物帶動的旅游業、服務業發展等。”
首鋼基金執行董事、參加學院創辦人李青陽指出,上海的鄉村振興還有著獨特的產業背景優勢。毗鄰新消費經濟蓬勃生長的大都市,大量的新興消費平臺可以深度介入優質農業產品的銷售,有效對接市場。“這進一步激活了全產業鏈的創新能力。”
不僅如此,率先邁向科技興農,也是上海大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
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特·艾倫在其著作《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中指出,倫敦在城市急劇擴張、人口規模迅速增加后,食物等消費需求更加旺盛,這導致周邊人口衰敗的鄉村被視為新的食物供給商機所在,從而刺激了農業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改進。因此,高度城市化的發達國家往往農業水平更高。
在王慶看來,示范性與溢出性正是上海孜孜以求做鄉村振興的要義之一。“上海農業產值占比不足1%,鄉村也已基本實現了富裕,但正因如此,上海的鄉村可以率先在生態、生活、生產三方面探索解答‘脫貧之后,鄉村如何振興’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