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麥浪探農機麥收多“神器”

2021-06-17 09:39:00   

指針式自走水肥一體化噴灌機

氣象環境監測儀

麥收進行時。今年“三夏”,用無人駕駛收獲機收割小麥、打捆機避免秸稈焚燒、孢子捕捉儀預報作物病情……機械化正全方位服務我國“三夏”作業。

無人駕駛收獲機輕松收割300畝小麥

6月8日,正值午收高峰,安徽亳州大地一派忙碌豐收景象。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的無人農場里,卻顯得“靜悄悄”,只聞機械響,不用人奔忙,一臺無人駕駛收獲機在“孤獨”地收割著300畝麥田。這標志著安徽首個無人農場(亳州譙城)示范基地正式投入運營。

當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博士后張聞宇輕輕按下遙控器上的啟動鍵,一臺無人駕駛收獲機就沿著規劃好的路徑緩緩開進了無人農場的麥田,自主收割小麥,滿倉后自主返回地頭,將收獲的麥粒卸載到裝糧車上,之后繼續返回收割。此時,十公里之外的十河鎮大周村潤耕天下農場內,技術人員正通過巨幅電子大屏遠程監控無人農機作業情況,通過這個被稱為“農場大腦”的云管控平臺,還可以實時察看田間土壤、空氣溫度與濕度等信息。

“每臺無人農機上都安裝了物聯網傳感器,可以提前設定好路線,包括拐彎掉頭的位置。”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黃河告訴筆者,無人農場主要是利用北斗衛星定位和互聯網數據傳輸,遠程實時獲取農機的數據,“不僅僅是收割環節,無人農場可以實現智能化無人模式耕種管收環節全覆蓋,提高經濟效益30%以上。”

“無人農場全程進行數字化農事管理,通過后臺的智能農業大腦分析,決定什么時候打藥、追肥,什么時候成熟度最好再收獲,改變了過去依靠人工經驗種地的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表示,無人農場的建設,讓從牛拉犁的傳統農業發展到無人化的智能農業,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徽首個無人農場的投入運營,標志著多項最先進的農業成果運用到江淮大地,是建設智慧農場的有益探索,更是解決“誰來種地”重大現實問題的新嘗試。

“真是科技力量大,這樣種地太省心省力了。”現場看到無人駕駛收獲機的高效作業,譙城區方向家庭農場負責人方友圍驚嘆地說。

安徽首個無人農場(亳州譙城)示范基地首期建設面積300畝,進行小麥、玉米輪作,技術依托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由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承建。譙城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彭志新表示,譙城區將充分發揮無人農場的示范帶頭作用,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新動能。

地頭有“神器” 助力好收成

59歲的付太華是河南省浚縣衛溪街道辦事處傅莊村人,他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傅莊村黨支部書記,另一個是種糧大戶以及多個微信群的群主。

傅莊村的耕地和付太華耕種的500畝土地都在浚縣30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核心區,這個項目核心區覆蓋了小河鎮、新鎮鎮、衛賢鎮、白寺鎮以及衛溪辦事處、浚州辦事處。今年鶴壁市的小麥收獲面積是137萬畝,其中103萬畝在浚縣。

6月8日上午,有風。

即將收獲的麥子在風中起伏,干透的麥穗唰唰地響;夏日的陽光照在田間氣象站和新奇的移動灌溉設備上,似乎要揭秘中原大地上從未有過的種糧“神器”。

下雨了,難道小麥也要打傘避雨嗎?

“那倒不是!”浚縣農業農村局信息化股雒兵軍說,這種田間氣象站監測的是大氣的溫度、濕度,土壤的溫度、濕度,風向、風力以及降雨量,這些數據適時上傳到農業、氣象部門的數據庫里,是指導農業生產和防災減災的依據。

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獻國說:“像這樣的田間氣象站,全縣共有17個。”

新鎮鎮剛剛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節水灌溉示范區項目中,大田里的“洋玩意”就更多了。矗立在地邊的長200米自走式噴灌機,裝上汽車輪胎比卡車還要高,澆灌莊稼完全模擬老天爺下雨,保證土壤不會板結。

“新鎮鎮那個噴灌機是走直路的,我地里的這個噴灌機是轉圈的;他那個才200米長,我這個430米長呢!”周位起在傅莊村附近流轉了1238畝土地,他地里的那個“大家伙”叫指針式水肥一體噴灌機。

“一小時出水量是120噸,四眼井的水匯集到中心點的水池里,根據小麥成長需要可添加肥料,像手表一樣轉圈澆地,轉快了像秒針,轉慢了像分針,有些邊角澆不到,就動用尾槍定點噴淋,每次澆地一個人就夠了!”周位起說,今年他的小麥澆了三遍水。

還有一個神秘的東西叫“孢子捕捉儀”,是專門用來搜集隨空氣流動傳染的病害、病原菌孢子及花粉塵粒的,通俗地說就是一臺農作物病害監測專用設備。

浚縣農業農村局李敬有說:“孢子捕捉儀搜集的病蟲害信息上傳到數據庫以后,農業專家會根據數據做出農作物病情預報,引導糧農進行病蟲害防治。”專家的預報會即時推送到付太華等人的手機上。

蟲情測報燈、作物生長監測儀等,中原麥田里從未有過的高科技產品現在都“赤膊上陣”了,它們24小時“站崗放哨”,看管糧田、服務生產,成就了麥浪滾滾。

秸稈打成捆 環保又增收

近日,在山西省夏縣瑤峰鎮中留村的小麥種植連片區,一臺秸稈打捆機正在剛收割完小麥的田里忙碌作業,將四處傾倒的秸稈打捆成型。像這樣80畝的麥田,大約需要2個小時就可以全部完成秸稈的整理打捆任務,這樣大大提升了農戶回收處理秸稈的效率。

韓志強共種有80畝小麥,每年麥收時如何將秸稈高效回收一直是他頭疼的問題,今年在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的幫助下,他第一次使用了新設備——秸稈打捆機。麥田里,一臺秸稈打捆機正在田間忙個不停,一排排“平躺”著的麥秸稈瞬間被“吸走”,在打捆機里自動旋轉、壓縮、捆綁,“吐出”的一捆捆斷面整齊、弧度均勻的方形草梱。

“對老百姓來說,以前小麥收貨后,秸稈是很大的麻煩,不清理干凈,病蟲害會比較厲害。播種時,拖拉機帶播種機到地里,播種眼堵的沒法播種。今年麥收后,我地里的小麥秸稈全部收拾干凈,對我來說幫助很大。”瑤峰鎮中留村村民韓志強說道。

近年來,該縣積極推行秸稈還田、全程機械化技術、麥稈打捆等綠色高效新模式,覆蓋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在今年的夏收工作中,為了高效環保的完成三夏任務,共投放了30臺秸稈打捆機助力夏收夏種工作,全縣2萬畝的農作物秸稈實現打捆回收,循環利用,有效促進了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

秸稈綜合利用是三夏工作安全高效的重點環節,今年夏縣農機部門積極推廣大型聯合收割機和打捆機同時作業,打捆之后的秸稈可用于發電、造紙、充當飼料等,秸稈綜合利用率可以說達到95%以上,不僅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減輕病蟲害利于復播,還可以為農戶帶來經濟效益,讓農機手增加收益,讓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

(本報綜合)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www.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