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6 10:15:00
本報西安訊(全媒體記者閆瑜濤)近日,由陜西省(科學院)生物農業研究所研究員竇秉德團隊培育的花青素玉米新品種,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任留村的玉米試驗田試種成功。這是竇秉德團隊培育的第一批花青素玉米新品種,發展前景廣闊。
▲竇秉德和他的花青素玉米
“我們目前育出的這種黑甜糯玉米,花青素含量是黑豆、黑米等的6到8倍,開發潛力十足。超高的花青素含量與優良的口感,使這種玉米具備了功能食品的條件,有效提升了玉米的食品價值和深加工價值。”據竇秉德介紹,花青素是天然的水溶性色素,具有美容養顏、改善視力、保護心血管、抗氧化、延緩衰老的功效。經過測算,花青素玉米的種植效益,比普通玉米提升2-3倍,加工效益可提升初級產品價值5-10倍。此外,花青素玉米的秸稈木質素含量較低,蛋白含量高,還可以作為飼草開發,做成草畜愛吃的“草罐頭”。
▲竇秉德選育的花青素玉米
他們通過收集花青素含量高的黑玉米種質,進行定向改良,雜交組配,已經選育出的黑糯系列陜科8143、陜科8145正在接受審定。此外,黑糯(機收)、黑甜糯、黑色水果玉米等新品種也在培育當中。為了更好地示范推廣新品種,研究所還在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依托中科院銀川科技創新與育成中心,與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目前先期試驗示范了100多畝。
▲竇秉德選育的花青素玉米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竇秉德團隊已審定陜K512、陜K818等鮮食玉米品種5個,首創釀酒甜玉米并獲2項國家發明專利,主持選育的水果玉米獲中國鮮食玉米大會最佳風味、最佳外觀和最高產量綜合獎。
▲竇秉德選育的玉米新品系
“鮮食玉米目前只占玉米種植的不到4%,如果能夠發展到10%,達到5000萬畝,種植、養殖、加工全產業鏈的附加效益可以突破1000億元。”竇秉德表示,研究所還有從事土壤營養、綠色栽培、深加工等領域的專家在進行相關的產業配套研發支持,通過學科融合,形成系統的成果,打造鮮食玉米生態循環產業鏈,為我國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