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 15:19:22
“最近天氣多變,大家要做好消毒防疫,在青草和干料混合喂養時,要按照比例分配,防止發生痢疾,對哺乳期的母牛要特別留心……”日前,洋縣紙坊街道冉家村的興達養殖場里,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子正在給村民們講解養牛知識。
“他是我們村的‘牛人’高建衛,有標準化牛舍36間、飼料加工和回收綜合利用車間4間。這幾年,他通過直接帶動和托管的方式幫助大家養牛,年出欄優質肉牛100余頭,收益可達150余萬元。”該村養牛戶劉寶慶說。
高建衛是冉家村8組人。2008年,大學畢業后的他抱著到沿海城市創業的夢想,坐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車。
“我干過好多工作,曾經在大街上發過宣傳單,在商店里打過雜,進過工廠,但是創業的夢想始終存在。”高建衛回憶說。
2011年秋天,經過打拼,有了一些積蓄的高建衛,回到家鄉買了一輛貨車,跑起了運輸。2012年冬天,高建衛參加了縣上組織的一場關于農村如何科學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的知識講座,對搞養殖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他作出決定,用跑運輸掙的錢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我的這個決定當時遭到全家人的反對,但我有創業的夢想。為開個好頭,我到西鄉縣一家肉牛養殖場學習了20多天,回來后,更加堅定了信心,立志從‘傳統農民’轉型為‘職業農民’。”高建衛說。
2013年4月,高建衛開始在村里流轉土地,蓋牛棚。很快,他就建起了牛舍15間,飼養肉牛28頭。憑著吃苦耐勞的干勁,他一邊當飼養員,一邊學習養殖技術,有時候一連幾個月住在養牛場。2015年,高建衛的養殖肉牛產業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卻遭遇了資金問題和環保要求瓶頸。
2016年,在洋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支持下,高建衛申請到了第一筆創業擔保貸款10萬元,擴大了牛場基礎設施規模,建起了化糞池、三級沉淀池、沼氣池等環保設施,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養殖的快車道,年底出欄肉牛20頭,收益近30萬元。
嘗到創業成功的甜頭后,高建衛更有信心了,開始擴大養殖規模。2017年,高建衛成立了洋縣興達養殖專業合作社,又新建牛舍12間,肉牛存欄突破100頭。
2018年,高建衛先后積極參加了“蘇陜合作專業技術人才扶貧項目培訓”“農村致富帶頭人赴如皋培訓”等,系統進行了養殖專業技術培訓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學習,大膽嘗試開啟現代化精細科學養殖。當年12月,高建衛被漢中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聘任為“漢中市產業脫貧技術服務鄉土專家”。
2020年,高建衛按照標準化要求對飼料加工車間、消毒防疫設施等一系列配套生產設施進行技術改造,持續擴大產業規模,并將他的合作社注冊為洋縣興達養殖場。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家住冉家村4組的張寶安,早年一直在外地務工。2018年冬天,因家中突遇變故,無法外出,張寶安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2019年春節過后,高建衛主動上門,招聘張寶安到他的興達養殖場里務工補貼家用。
“剛開始,聽說是幫他養牛,我還挺不情愿的,后來一想,閑著也是閑著,就去試試唄!現在看來,還多虧了建衛哥,沒有他,我后來就發展不起來自己的養牛產業。”張寶安說。
經過1年多的經驗積累,2020年9月,張寶安流轉了4畝地,搭起了牛棚,踏上了自己的養牛致富路。
“我今年的肉牛存欄已達到42頭,年底預計可出欄25頭,產值在30萬元左右。”張寶安高興地說。
冉家村7組村民張記德,過去僅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的收益補貼家用。2017年夏天,他兒子張偉如愿考上了大學,但張記德卻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家里出了個大學生;愁的是,孩子上學的費用沒著落。
2018年3月,高建衛得知情況后,招聘張記德到興達養殖場里務工,月工資2500元。2019年1月,張記德在高建衛的興達養殖場買下6頭小牛犢,并與高建衛簽訂了肉牛養殖托管協議,高建衛每年給張記德家進行分紅。如今,在高建衛的幫扶下,張記德通過務工和分紅,年均純收入達到7萬元左右。
“這些年要不是建衛招我到他的廠子里務工,還幫我養牛,我家只能是勉強過日子。”張記德說,“兒子張偉去年大學畢業后,已如愿簽約深圳市一家電子公司。”
如今,在冉家村,肉牛養殖已漸漸成為引領當地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高建衛的興達養殖場存欄優質肉牛160多頭,年均收購周邊農民玉米秸稈800余噸,累計帶動周邊10戶農戶發展養牛產業,與20戶農戶簽訂了產業托管協議,肉牛遠銷四川、湖北等地。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