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浙江:科技強農托起“共富”夢

2022-08-30 08:47:23    孫眉 見習記者 劉趁

一百年前,中國革命從浙江嘉興紅船揚帆啟航;百年后,探索共同富裕的新圖景再次從浙江徐徐展開……

“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浙江發展領航掌舵、指引方向。

推動共同富裕,短板弱項在農業農村,優化空間和發展潛力也在農業農村。近年來,浙江省始終用科技賦能農業發展,圍繞做強浙江種業,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品質發展,堅持落地落實,有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特別是糧食增產、生豬保供等成果轉化應用。目前,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15%,高出全國平均值3.65個百分點,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錨定農業“芯片”突破 貢獻種業振興“浙江經驗”

種子是農業“芯片”,是糧食之基。近年來,浙江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種業科技創新取得較大進展。“十三五”期間,浙江省育種方面累計獲獎成果177項,其中國家科技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70項;育成新品種388個,比“十二五”增加45%。“十四五”期間,浙江將繼續實施育種專項,成立12個育種攻關協作組,開展聯合育種攻關。

“甬優”系列雜交水稻是浙江種業的一顆“明星”。寧波農科院原院長馬榮榮介紹,“甬優”系列突破了秈粳雜交難孕性問題,破解了水稻秈粳遠緣雜交難題。2006年,我國第一個秈粳雜交超級稻“甬優6號”誕生,并于2010年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成果創造了浙江省單季稻、連作稻和再生稻的最高畝產和百畝方平均畝產等多項“浙江農業之最”。“十三五”期間累計推廣2655.8萬畝,增產稻谷21.2億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63.7億元。

無獨有偶,嘉興市農科院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超高產專用早秈稻品種中嘉早17等的選育與應用”獲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浙江在糧食育種上的實力再次得到印證。

羅氏沼蝦個大、殼薄、肉嫩,深受消費者喜愛,過去一直被泰國正大等國際種業巨頭壟斷。浙江淡水水產所所長張海琪介紹,“南太湖2號”和“南太湖3號”是僅有的國內育成的兩個羅氏沼蝦國家水產新品種,同時創新開展蝦類全基因組測序、分子設計育種等,突破了多項“卡脖子”技術瓶頸,種蝦銷售價格不到國外種蝦價格的10%。

目前,浙江省現有種業企業1180家,企業銷售額達50億元。近日,浙江省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將錨定種業科技創新集成能力走在全國前列、優勢種子品種商業化走在全國前列等目標,為打好種業“翻身仗”貢獻浙江力量。

常規早秈稻、秈粳雜交稻、長毛兔育種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主要農作物、特色畜禽和水產育種水平總體處于全國前列;油菜、鮮食大豆、中藥材、食用菌、羅氏沼蝦、灘涂貝類和中華鱉等育種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浙江用一粒粒好種子擦亮了種業振興的“金色名片”。

“良種+良法+良機”融合 激發農業高質高效活力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土地資源、環境要素等制約較為明顯,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去年,浙江吹響了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集結號,“良種+良法+良機”融合,農業生產技術關卡依次打通,生產環節銜接更加緊密。

浙江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也是全國首個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近年來,浙江首創的“肥藥兩制”改革先后入選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典型案例和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亮點工作。去年化肥(折純量)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商品量)連續8年實現肥藥“雙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91%、秸稈綜合利用率96%,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食品分別達138個、1899個……

打通肥藥購銷、農事操作、產品檢測、質量認定、產銷對接、農廢回收……創新開發的“肥藥兩制”數字化應用“浙農優品”,從農業源頭投入的“小切口”入手,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服務“大場景”。“肥藥兩制”“浙農優品”等新經驗、新方法描繪了綠色發展的底色,也成為牽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蓬勃力量。

你聽說過“跑道”養魚嗎?“利用內循環流水養殖,將池塘分為流水養魚區和生態凈化區,‘跑道’小水體圈養魚類,外塘大水體凈化水質,這是循環高效的養殖模式。”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丁雪燕介紹。相比于普通池塘養殖,“跑道”生產過程可以不換水,基本實現零排水,養殖產品肉質緊致、泥腥味少,產品質量好。

浙江還結合自身農業結構特點,創新研發了海水池塘“魚貝接力”“海水直型+圓形‘跑道’組合”“‘跑道’+稻田”等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計1182條“跑道”,其中海水“跑道”62條,數量全國第一,為養殖業提供了“浙江經驗”。

除此之外,全球首個“工廠化養蠶”、智慧干凈的“未來豬場”、監測魚蝦健康的水下機器人、田園自走式中耕施肥機……良種、良法與良機的融合在浙江農業生產過程中隨處可見,為農業高質高效匯聚強大動能。

產學研協同發力 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科研有時研究出不需要的東西,實際生產所需的東西又得不到研究。”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陳百生坦言,科研和推廣“兩張皮”的問題一直以來較為普遍,是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短板。

如何補短板,啃下這塊“硬骨頭”,讓生產需求和科研相互滿足?浙江拿出敢于“吃螃蟹”的勇氣,進行了一次敢為人先的嘗試——聚焦需求,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那么誰來“主持大局”,征集需求、發布需求?需求又是如何傳導至科研單位的?

2004年,浙江省創新設立了省“三農五方”科技協作計劃項目,去年升級為“三農九方”科技聯盟,專門用于聯合開展科技研究及推廣活動,集聚產學研集體智力,協同農業科技應用攻關。目前聯盟包括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等等18家涉農科研院校聯盟單位。

陳百生介紹,首先由“三農九方”科技聯盟組織開展面向科研教學單位、農民等主體的農業科技需求征集,接下來聯盟廣發“英雄帖”,有研發意向的科研單位“揭榜掛帥”并提交申報書,經聯盟專家進行評審后,選定最合適的單位進行研發,確保了科技立項來源于實踐需要,服務于一線生產。

2021年,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成立了市級農科院聯盟,旨在補齊農技推廣體系中市級農業科研缺失的短板,做強區域特色,推進農業科技差異化發展;2014年,首屆省產業技術團隊組建,按照“一個產業、一個團隊、一個項目、一批示范推廣基地”的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運作模式,破解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十三五”期間,浙江組織實施“三農六方”“產業技術團隊”“協同推廣計劃”等項目1159個,建成國家級科技示范基地兩家,省級科技示范基地1778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2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8家,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新的征程已經開啟,新的藍圖催人奮進。近年來,浙江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中奮勇前行,共富的跑道上,浙江將以“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決心,繼續打好農業高質量發展攻堅戰,為推進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于婷婷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www.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