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10:16:18
10月18日,在四川省綿竹市孝德鎮金星村誕生了迄今四川再生稻的畝產最高紀錄——550.8公斤!
眾所周知,四川受溫光條件制約,再生稻主要分布在溫光資源較好的川東南丘陵區。地處川西平原的綿竹市并非四川再生稻的適宜區,如果“霸王硬上弓”硬要多蓄留一季再生稻,幾乎就沒啥收成。此次綿竹的“表現”令業界刮目相看。綿竹是如何有此超常發揮的呢?原來,綿竹的秘訣在于示范了一種全新的“一季飼草+再生稻”水稻種植模式。
Δ驗收會現場
非適宜區,打破紀錄
18日一早,在綿竹市孝德鎮金星村,一片片金黃的再生稻田,稻浪翻滾,機聲隆隆,收割機穿梭田間將已經成熟的再生稻悉數歸倉。
在此,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有關專家對這里種植的再生稻,也就是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和四川吉隆達生物科技集體有限公司聯合承擔的四川省重點研發專項“基于稻-畜種養循環的稻田綠色低碳高效生產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示范”綿竹示范區進行了田間現場驗收,共計5312.89平方米4個田塊的再生稻測產下來,畝產分別為550.8公斤、495.7公斤、528.0公斤、467.7公斤,平均畝產510.3公斤。
Δ機收
Δ測產
“這是目前全省再生稻的最高產量。”專家組成員、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水稻科科長周虹說,“示范區集成的稻—畜種養循環的稻田綠色低碳高效生產技術,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技術先進實用,為當前水稻周年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模式。”
據了解,基于稻—畜種養循環的稻田綠色生產技術的精髓就在于,它一改川西平原傳統的“一季水稻”為“一季飼草+再生稻”,在首季收割水稻灌漿期植株為原料生產青貯飼料,再生產稻米,這樣就可將再生稻的生長期延長20天以上。
一舉三得,糧飼兼顧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歐陽裕元說,“我們團隊自2019年就在探討這種模式,2019年至2021年在綿竹、廣漢進行試驗,主要就是頭季的水稻當作青貯飼料來種,待全株收獲之后蓄留再生稻,主要是要解決我省個別區域稻田重金屬超標的問題,解決傳統一季水稻效益偏低的問題,解決平原區飼草缺乏以及涼山、甘孜、阿壩冬季飼草不足問題。”
據歐陽裕元介紹,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和四川吉隆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做“前端”、公司做“后端”,以打通整個產業鏈。
Δ頭季的青儲
“川西平原在第一季中稻收了以后,因溫光條件不足,蓄留再生稻幾乎沒有產量。”四川吉隆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植物營養板塊技術總監劉忠義說,“我們的一季飼草、一季再生稻模式,在第一季水稻盛花之后7-10天就要全株收獲灌漿并將進入乳熟期的水稻作青貯飼料,這樣就為第二季蓄留的再生稻騰出了25-30天的生長期、再生稻享受到頭季稻余下的溫光資源,而且立秋之后,川西平原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再生稻籽粒營養物質的積累,因而,再生稻的產量不僅高,而且米質好、口感好。”
四川吉隆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德陽禾牧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明說:“我公司具體在推進項目的落地。今年在綿竹、廣漢示范了幾百畝,頭季水稻全株青貯每畝可得3噸左右的青貯飼料,帶籽粒的全株青貯飼料營養價值也比秸稈青貯飼料更為豐富,種植戶可賣300元/噸,我們已生產了600噸,其中,已賣130多噸到理塘縣喂養牦牛。
今后一旦推廣可彌補三州地區冬季飼草的不足。關鍵是,此模式在頭季收獲的全株植株就能降低障礙性耕地稻谷約50%的鎘,那么,就能確保后季再生稻的重金屬含量達到國家安全標準,解決了障礙性耕地難以實現口糧安全生產的問題;另外,它還有效解決了農民增收問題,頭季飼用稻和再生稻累計畝產值可達3000元以上,較傳統生產模式畝增收500元以上。”
綿竹市孝德鎮金星村種植大戶洪棋金,是“一季飼草+再生稻”的第一批示范戶,他高興地說:“我過去只種一季水稻,因我們這里是障礙性耕地,種出來的水稻不僅賣價低、而且很難賣。今年,我成為專家的示范戶,示范了100余畝,嚴格按專家的技術規程操作,頭季就每畝賣了3噸飼草,我想都沒有想到今天的再生稻測產還能達到500公斤/畝、而且也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等全部收完了打算加工成大米賣。明年我將繼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