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10:06:34
今年以來,甘肅省天祝縣謀劃目標明確,緊扣農業優先型定位,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奮發有為、擔當實干,以“十個再發力”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緊盯“夯基礎”,在鞏固脫貧成果上再發力。持續用力鞏固脫貧成果,建立“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預警機制,制定完備措施,堅決防止因某項指標引發返貧。扎實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對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重點群體每月開展“六必查”“六必訪”,建立“一鍵報貧”機制,第一時間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用足用活各類幫扶資源,認真謀劃、積極對接實施一批補短板、促振興的重點項目,扎實開展投資洽談活動,引進5家以上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企業,補齊發展短板。
緊盯“守底線”,在保障糧食安全上再發力。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確保耕地面積、播種面積、糧食產量“三個不減”,深入推進撂荒地整治,保證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2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5萬噸以上。持續推進農業生產“大托管”,用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實施好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5座蓄水池配建等項目,確保建一塊成一塊。樹立大食物觀,加快發展智能溫室、大田蔬菜、集約化畜禽養殖等生產模式,不斷提高肉類、奶品、禽蛋以及高原夏菜供給保障能力,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林下養殖以及野菜、野生菌采集加工等產業,開發更多綠色有機生態林下產品,提高重要農產品供給。廣泛開展“光盤行動”,強化剛性約束,加大工作力度,著力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濃厚氛圍,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緊盯“強科技”,在示范引領推廣上再發力。堅持向科技要動力,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以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麥、肉羊、白牦牛等為重點,全面摸清農畜種質資源情況,建立種質資源庫,加快建設高原夏菜育苗中心,積極爭創天華美利奴肉羊國家級核心育種場,不斷提高天祝白牦牛、岔口驛馬保種選育和提純復壯水平,著力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努力在種業產業化上邁出新步伐。積極開展關鍵薄弱環節新機具、新技術研發,加強小型化、輕便化、智能化專用機具引進推廣,補齊山區農機短板弱項,破解“無機可用”“無好機用”難題,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率。
緊盯“聚集群”,在優化產業結構上再發力。堅持不斷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充分利用未利用地、撂荒地、山旱地等土地資源,進一步推動食用菌規模化、藜麥藏(中)藥材精細化、牛羊養殖現代化,提升產業質效。制定完善高原夏菜各品種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通過大規模培訓、普及、推廣,引導種植戶從田間管理、精細加工、產品流通各環節入手,進一步提高高原夏菜產品品質,讓全域綠色食品基地名實相符,打響天祝高原夏菜品牌。
緊盯“擴效益”,在延長產業鏈條上再發力。扎實開展農業和農產品“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全方位引進一批產業鏈配套型項目和“鏈主”企業,選擇一批有特色、有潛力、有前景的本土企業重點培育扶持,促進上下游、大中小、產供銷一體化發展,達到“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加大精深加工力度,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堅持一產向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做足“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推動產業鏈強筋壯骨、延伸增效。
緊盯“塑優勢”,在實施品牌戰略上再發力。全力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體系,持續用力擦亮打響“一都四鄉”金字招牌,持續推進“天祝原生”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和管理,積極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和“甘味”企業商標品牌,力爭今年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個,爭取至少1個農特產品入選“甘味”品牌目錄,增強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真正實現“產出好質量、創出好品牌、賣出好價錢”。鼓勵企業到省內外大中型城市對接市場、建立營銷網點,依托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推進“農超對接”,打造品牌市場,把特色產業品質做優、企業做強、效益做大。
緊盯“增收入”,在拓寬致富渠道上再發力。堅持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引進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支持鄉村就業工廠、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加快發展,在政府投資重點工程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用好幫扶車間、公益性崗位,帶動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聚焦勞務輸轉和產業需求,采取“點單培訓”“生產線實訓”等方式,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民工,提高勞務輸轉精準度,提高就業質量和穩定性。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讓農民深度嵌入特色產業鏈中,讓產業增值收益更多惠及農民。
緊盯“提品質”,在推進鄉村建設上再發力。穩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推倒重來、不搞千村一面、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在縣域內一體謀劃村莊布局,堅持“政府打基礎、群眾靚庭院”,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系統推進52個鄉村建設示范村建設,以治污治亂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引導群眾主動開展庭院美化,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土色土香”,打造省內外游客熱門打卡地,推進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全面提升,推動文旅農深度融合發展。健全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細化管護標準和規范,提升鄉村建設示范村管理水平。
緊盯“促改革”,在激發農村活力上再發力。聚焦承包土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盤活用好閑置資源,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投身農村“三變”改革,引導鼓勵農戶主動參與“三變”改革讓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努力培育和做強村級經濟發展“增長極”,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力爭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2萬元以上。充分激發廣大農民主動性、能動性,優化政策支持方式,倡導多干多補、少干少補、不干不補,更加重視推行發展類補貼、建設類項目等方式,引導農民依靠勤勞雙手增收致富。選樹一批“最美家庭”“美麗庭院”,以典型引領帶動群眾樹立自強意識、增強發展愿望,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緊盯“抓落實”,在完善工作機制上再發力。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鞏固拓展基層黨建“555”工程建設成效,加大對涉農干部的培訓力度,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以“察實情、說實話、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為載體,扎實開展“三抓三促”行動和“轉作風、抓落實、促發展”活動,切實把黨組織的旗幟樹立起來、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形成合力攻堅的強大力量,確保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基層、黨的決策部署貫徹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