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落后村”變“示范村”,廣東書寫鄉村振興亮麗答卷

2023-04-11 08:58:59   

嶺南春早,土沃泉甘,南粵大地上正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粵視察,曾先后走進深圳漁民村、佛山黃龍村、清遠連樟村等地,與父老鄉親拉家常、說變化,為廣東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把舵定向。

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為廣東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激活區域協調發展新活力指明了方向、廓清了前路。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回訪了解到,深圳漁民村已從曾經的“萬元戶村”,蝶變為新時代幸福社區的模樣;佛山黃龍村提升治理效能,從“落后村”蝶變為鄉村振興“示范村”;清遠連樟村成為“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煥發出鄉村振興新活力。

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治理全面加強,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廣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交出亮麗答卷。

深圳漁民村

“萬元戶村”邁向幸福社區

居民日子更加紅火

“漁村一派時尚景象,綠蔭通幽處,小區人氣旺,舉村喜氣揚,贊揚改革開放……”這幾天,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文化室樂聲悠揚。居民吳錦明和小漁村粵劇團的票友們,正在排練原創作品《贊漁村》。

歌詞中,曾經的“萬元戶村”漁民村,已是新時代幸福社區的模樣:社區幼兒園傳來瑯瑯書聲,文化室、活動中心滿是歡聲笑語,社康中心家庭醫生送上貼心關懷,431項政務服務觸手可及……

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視察,與居民握手交談。作為親歷者,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頌球見證了漁民村發生的巨變,居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幸福的生活。“如今,村里的教育、醫療、環境、社區治理都有了長足發展,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了!”

431個事項“一站通辦”

退休后,居民李永棠幾乎每天都到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卡”。“這里可以上書法課、打乒乓球、做健身操,居民都特別喜歡,還有長者食堂以及社康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保障服務。”

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深圳市首個多功能、復合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35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政務服務窗口、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活動中心、幼兒園、圖書館等應有盡有,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被送到居民家門口。

目前,漁邨社區已實現匯聚區、街、社區三級431項政務服務“一站通辦”,在24小時“不打烊”智慧政務驛站,能夠實現230個事項自助辦理,形成“10分鐘政務服務圈”。

黨群服務中心還設有“港人服務專窗”,可為轄區港籍居民辦理居住登記、孕前優生優育檢查、健康碼申報等30項業務。社區還編制了包含投資就業、政務辦理、生活服務等22項惠港政策的繁體字版《深港雙城生活服務手冊》,方便港人工作生活。

9支群眾自治隊伍建立

漁民村里,有一間“沒有門”的辦公室。居民來了,可以隨意坐下來暢談。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是漁邨社區基層治理的關鍵環節。

“社區治理綜合分析會”每月召開一次。由社區黨委組織,參與成員包括了“兩代表一委員”、“兩新”組織黨組織、街道各部門、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小區業委會、物業管理公司、社區居民代表、社區社會組織、駐轄區企事業單位等。

解決居民關注的社區治理頑疾,將“問題處理在基層”,讓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這讓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近年來,漁民村先后建立了社區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專業志愿服務隊、美好社區聯絡員隊伍等。目前,社區共有9支群眾自治隊伍。每年會按照考評激勵機制,評選星級自治隊伍,提升群眾自治隊伍專業化規范化建設水平。

村史館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今,“精神小康”成為了漁民村人的新追求。在漁民村村史館和文化長廊,不少游客往來穿梭,駐足參觀,驚嘆于這個“小漁村”的“大跨越”。

350米的文化長廊、28幅栩栩如生的浮雕、278平方米村史館以及豐富的交互多媒體形式,系統展現了漁民村70余年的發展歷程。2021年,漁民村村史館成為第三批“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年來,漁民村幼兒園深入挖掘自身歷史文化內涵,在園內開設“漁村文化課程”,傳承優秀文化。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劇團的成員每到周末都相約來文化室‘以曲會友’。”吳錦明說。漁民村居民先后組建了粵劇團、歌舞隊、書畫班等,興趣活動、公益演出接連不斷。

每逢周一和重大節日,在文化廣場上舉行升旗儀式,是漁民村居民的“約定”。吳頌球介紹,未來漁民村將充分發掘村史資源,傳承發揚紅色基因,積極開拓文化產業,讓村里的日子更加紅火。

佛山黃龍村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落后村”變成鄉村振興“示范村”

來到佛山順德黃龍村生活幾十年,68歲的林八妹從沒想過自家門口的三豐河,會建成一河兩岸親水平臺,打開窗就像住進了公園里。更讓她高興的是,連接村內黃涌片區與龍涌片區的永安路將于今年建成通車,兩大片區的村民互相往來將更加安全便捷。

10年來,黃龍村從曾經的軟弱渙散“落后村”蝶變為鄉村振興“示范村”。如今,黃龍村正持續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凝聚各方合力推動鄉村振興,在奮戰“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上努力走在前、作表率。

“土特產”走向千家萬戶餐桌

清明剛過,黃龍冬瓜種植基地里剛種下的冬瓜苗郁郁蔥蔥。再過幾個月,這里又將迎來黑皮大冬瓜的豐收。

“碧江出只雞,黃龍出個瓜”,黑皮冬瓜是黃龍村特有的農產品。自2018年起,黃龍村持續挖掘并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黑皮冬瓜文化符號和品牌。

黑皮冬瓜玩偶、鑰匙扣、小電扇……現在來到黃龍村的游客,不少人都會到黑皮冬瓜文創館里逛一逛,選購文創周邊產品。在緊鄰文創館的粵菜師傅培訓基地,今年正在嘗試推出冬瓜雞預制菜,讓“土特產”能夠走出村子,走向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花卉種植和魚塘養殖是黃龍村農業兩大主業。當地正嘗試創新利用高速路兩旁地塊,開展花卉種植統一規劃、統一承包,力圖打造橋下風景線、經濟線。同時,當地還為全村929畝魚塘辦好“身份證”,以“一塘一碼”為實現水產品全過程溯源管理打下基礎。

農業多元發展,讓“土特產”賣出更好價錢。身處GDP千億大鎮,黃龍村的土地價值也變得更高。2018年,順德區啟動村級工業園改造,黃龍村作為北滘鎮率先推進村改的村居之一,拆除村級工業園近600畝。其中位于黃涌工業區的順德萬洋科技眾創城,將重點引進人工智能等先進制造業,打造現代化產業園區。

“順德萬洋科技眾創城計劃今年投入使用,預計村里每年收入超1800萬元,是原來租金的3倍。”黃龍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忠青介紹,2022年全村集體收入4092萬元,較2012年增加92.84%,村民人均純收入3.3萬元,較2012年增長154%。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黃龍村美麗田園經濟正積蓄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黨建+”引領鄉村創新發展

2012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龍村視察時,曾與該村因病致貧的張錫堯一家促膝長談,了解困難,傾聽期盼。10年來,黃龍村增收致富,張錫堯一家人既是見證者,更是受益者。

如今,70歲的張錫堯退休在家,享受特病門診藥費報銷,閑不住的老伴陳燕容,則為人居環境提升發揮余熱;兒子張宇杰業已成家并育有一子,女兒張儉娜則繼續從事英語教育工作。一家人齊心協力,還在2021年拿出積蓄,把2015年建成的三層小樓再裝修,用勤勞的雙手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們全家的幸福,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張宇杰說,自己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希望未來能以一名黨員的身份投身到鄉村振興事業之中。

越來越多和張宇杰一樣的年輕人,正為黃龍村注入“年輕力”。今年1月初,黃龍村大學生聯合會成功舉辦首場青年活動,吸納30名村里的大學生聯誼互動、投身志愿服務。自從去年底黃涌、龍涌兩個股份社成立黨支部以來,“黨支部+股份社”讓更多村里的年輕人參與村居發展,為農村集體經濟運營及管理效能提升注入全新活力。

“10年來,黃龍村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在陳忠青看來,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該村不斷探索“黨建+”創新發展模式,以黨建引領匯聚多方力量參與農村基層治理,不斷把黨建活力轉化成農村發展的動力,讓美麗鄉村更加近悅遠來。

“作為村黨組織書記,我將發揮‘領頭雁’作用,秉持農村黨建要讓群眾更滿意的初心使命,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讓農村更富裕、村民更幸福、鄉村更美麗,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示范經驗。”陳忠青說。

清遠連樟村

躋身“廣東十大美麗鄉村”

致富道路越走越寬

4月7日上午,清遠英德連樟村迎來久違陽光,空氣格外清新。

村中70畝的耕地剛插下絲苗米秧苗,綠油油的一片隨風搖曳,蕩漾起鄉村振興的希望;特產街的創業村民將農產品擺上桌面,準備迎接新一撥游客;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玩具加工廠旁停了不少電動車,村民陸續上班打卡……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連樟村視察。在現場的連樟村黨總支書記陸飛紅,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努力建設美麗家園。如今,連樟村構建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曾經落后的村莊蝶變成“廣東十大美麗鄉村”之一,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流,粵北深處的小山村,煥發出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村民“洗腳上田”家門口就業

每天一早,連樟村黨群服務中心旁的玩具加工廠便傳來機器“咔咔”作業聲,工人們將塑料零件拼接,變為一筐筐玩具。這里曾是已停辦村小學的閑置校舍,改造成為玩具加工廠后,吸納了周邊數十名村民在此就業。

外來媳婦馮彩霞是玩具加工廠的車間組長,她種過稻谷、玉米、花生,收入不穩定,“后來我去到鎮上一家玩具廠打工,雖然每天起早貪黑,但收入并不算高”。

玩具加工廠的建設,讓馮彩霞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每月有3000元的工資,可以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家庭。閑暇時,她還到鄉村振興學院種花,收入比過去大幅增加。

近年來,連樟村依托有限的土地資源,探索“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脫貧戶”的模式,推動了玩具加工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仙草公園、麻竹筍產業基地等產業項目落地。村民得到分紅與務工收入的同時,還學到了新技術。

進入4月,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的草莓和小番茄迎來最后一批采摘。示范園負責人何為介紹,園區通過引進物聯網智能水肥一體化機組等先進設備,集約高效種植農作物新品種,年產優質草莓、小西瓜、哈密瓜、水果黃瓜、小番茄等優質果蔬約25萬斤。

村民陸國建已是示范園的“老手”。他與妻子都在園區里務工,通過培訓后當上了新型職業農民,負責西瓜大棚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前在田里干活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太辛苦了。現在示范園里都是智能化設備,我們只需要負責育苗、打側芽、繞蔓等工作。”

在園區工作的同時,陸國建還得到園區的技術支持下,種下了黑皮冬瓜、麻竹筍,年收入達10萬元左右。

產業振興富了村民,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16年,連樟村村集體收入僅2000元;2022年,村集體收入已達到百萬元以上。

越來越多青年回鄉發展

漫步在連樟村里,整潔的柏油道路、繁花綻放的美麗庭院、智能化的農業產業園一路可見,碧道環繞、楊柳依依、清澈見底的連樟河成為游客的打卡點。

以前,連樟村曾是一條環境臟亂差的村莊。

連樟村村容村貌的改變,從“三清三拆三整治”開始。“近年來,我們拆了近200間違建房屋。”陸飛紅告訴記者,生活垃圾臟亂點得到整治,公廁也建起來了,農村“臟亂差”的現象發生了改變。

連樟村還重新對全村進行規劃提升,重點抓好中心村整治建設。村里建起了新村道,統一改造樓房外立面,還參與建設了萬里碧道、連樟客廳、鄉村振興學院等設施,將生態、文化、休閑、景觀、通行融為一體。

連樟村的巨變,讓越來越多離鄉青年選擇踏上返鄉路,他們相信,在村里也能有好的發展前景。

村民陸秀媚是返鄉創業的青年之一,她家制作的甜酒在村里頗有些名氣。2018年,陸秀媚回村發展文旅產業,在村口購物街經營甜酒、五指毛桃、靈芝等土特產。“村里越來越漂亮,回鄉創業是一個機會。”

像陸秀媚這樣選擇回村工作、生活的青年越來越多。“現在村里已有近三成的‘90后’回村創業就業。”陸飛紅說。曾經只有老弱婦孺的“空心村”,如今已變得生氣勃勃,村民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

對未來,陸飛紅滿懷信心:“我們要搶抓全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機遇,在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和鄉風文明等方面持續發力,力爭打造特色鮮明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南方日報記者 夏凡 李欣 陳詠懷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于婷婷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www.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