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 08:57:18
據測算,我國雙季稻冬閑田面積約4200萬畝,其中可形成“稻稻油”種植模式的面積總計約1270萬畝。利用冬閑田大力發展早熟油菜,實現三熟制前景可期。
一批短生育期油菜品種選育成功,有效解決了茬口矛盾,為“稻稻油”輪作模式搶出了時間差。相應的先進配套技術的應用,也讓油菜生產更高效,收益更好。
眼下,正是長江流域油菜收獲的季節。
近日,高產、高油、多抗、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在江西省萬安縣示范點進行現場測產,經機械收獲實測,油菜籽畝產達175.7公斤,含油量達44.16%,創造了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產紀錄,南方冬閑田三熟制生產取得了新突破。
得知測產結果,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研究員胡瓊十分振奮:“‘中油早1號’生育期約169天,比當地主推油菜品種生育期早5天,產量增加26.5%,為解決‘稻稻油’茬口矛盾提供了突破性品種支撐!”
作為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油菜不與其他糧食作物爭地。特別是在我國亞熱帶稻作區,實行水稻、油菜兩熟或三熟栽培,可充分利用光、熱和土壤資源。當前,我國植物油自給率僅有30%左右,在南方利用冬閑田發展稻油多熟制生產成為現階段穩糧擴油的重要途徑。
據測算,我國雙季稻冬閑田面積約4200萬畝,其中可形成“稻稻油”種植模式的面積總計約1270萬畝。利用冬閑田大力發展早熟油菜,實現三熟制前景可期。
但一直以來,“稻稻油”模式推廣難度大,主要原因就是茬口緊張,迫切需要適宜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種。近年來,在管理部門、科研單位、相關企業的攻關協作下,一批短生育期油菜品種選育成功,有效解決了茬口矛盾,為“稻稻油”輪作模式搶出了時間差。相應的先進配套技術的應用,也讓油菜生產更高效,收益更好。
收油菜、種早稻兩不耽誤,亟需從油菜品種上破題
在我國長江流域水稻主產區,冬閑田以雙季稻田為主。
以江西省為例,早稻一般于4月初播種,7月中下旬收獲;晚稻6月下旬播種,10月上旬收獲。10月至次年4月這不到200天時間里,農田就“閑”了下來。因此,我國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冬油菜就成了當地農戶開發利用冬閑田、增加種植收益的首選。
但在江西,常規油菜品種一般5月中旬才能成熟收獲,與早稻接茬存在20天左右的時間差。
農諺有云:“早稻不插五一秧。”意思是,過了五一,就錯過了早稻種植的最佳時節。
“如果能解決這20天的茬口矛盾,讓油菜提早成熟,早稻早點下田,就可以在不影響種植雙季稻的同時,多種一季油菜,多一季收益,很劃算!”在江西省彭澤縣芙蓉墩鎮,5月18日剛剛收完4000畝油菜的種植大戶聞朝鮮正盤算著今年的收成。
“平均每畝打350斤,按照一斤2.5元地頭價計算,一季油菜每畝收益能達到800多元。”這筆收益令聞朝鮮喜出望外。
也就是說,如果油菜在高產穩產的前提下縮短生育期,就能與早稻種植無縫銜接,實行“稻稻油”輪作模式,與只種植雙季稻相比,能為聞朝鮮多創造每畝近千元的毛收益。
聞朝鮮告訴記者,在贛北地區種植雙季稻,如果算上收獲種植的農忙時間,留給油菜種植的時間可能不足170天。而市場上的常規油菜品種生育期普遍在190—220天。油菜收獲與早稻種植的矛盾,讓大多數農戶選擇了播種期稍遲的中季稻。一季中稻、一季油菜也成了當地最常見的輪作方式。
“以目前推廣的大多數品種情況來看,若在冬閑時節種油菜,就會影響早稻生產。種一季冬油菜,就要少種一季稻,少收一季糧。”聞朝鮮說。
一直以來,南方雙季稻區“稻稻油”輪作的茬口矛盾直接影響著農戶的種植效益和積極性,也制約了我國糧油生產的增產潛力。
對我國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多熟制的發展而言,油菜各生產環節做到適時、高效、優質、低耗,不僅直接關系著油菜自身的豐產豐收、節本增效,也直接影響著相關作物的適時播栽、增產增收。
因此,選育示范推廣一批農業生產急需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種,創新一套相應的配套相關技術,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油料生產的當務之急、關鍵之舉。
早熟還增產,短生育期油菜助“兩熟”變“三熟”
4月底的湖南,路邊的常規油菜品種花還沒開敗,可位于永州市道縣實驗田里的早熟油菜已成熟。
在這里舉辦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種觀摩測產現場會上,油菜專家正對品種“灃油112”“灃油320”“豐油730”進行測產。經測算,在全程機械化直播栽培方式下,田間畝產量均超過140公斤,而生育期卻只有179天。
“3個品種畝產均高于2022年全省平均水平。”專家組一致認為,“灃油112”“灃油320”“豐油730”等品種具有早熟、穩產豐產、成熟度一致、適合機械化收獲等特性,可為“稻稻油”三熟制生產提供品種支撐。
看到測產結果,湖南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莓十分喜悅:“在三熟制地區,示范的這些新品種不僅將生育期縮短到180天以內,產量也比當地油菜的平均產量提高了很多。”
據了解,湖南省冬閑田以雙季稻田為主,因此,發展“稻稻油”“稻再油”生產,是實現湖南油菜產業擴面增產的有效手段。為破解三熟制存在的技術瓶頸——季節矛盾問題,當地積極開展短生育期油菜品種的篩選與利用,并構建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的配套種植新模式,為湖南及周邊省份三熟制油菜發展、冬閑田利用提供可復制的應用模式與技術支撐。
2023年3月,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的油菜育種人員正在為油菜授粉。
李莓算了一筆賬:“如果按油菜大田平均畝產110公斤來計算,按2022年生產成本450元/畝、菜籽收購均價6.5元/公斤算,‘稻稻油’種植模式將為種植戶畝增純收入265元。”
短生育期油菜到底如何界定?與普通品種相比有哪些特點?
概括地說,短生育期冬油菜是生育期在180天左右,適宜南方雙季稻接茬,10月下旬播種、4月中下旬收獲的早熟油菜品種。李莓介紹,短生育期油菜品種的選育目標就是在不影響水稻生產的前提下,增加一季油菜生產,在湖南、江西等地雙季稻區頗具推廣前景。三熟制區域,油菜品種需要在4月20前收獲且能實現高產穩產。
以湖南直播油菜為例,常規品種9月底播種,次年2月下旬開花,5月初成熟。短生育期油菜品種10月底播種,次年2月初開花,4月下旬即可成熟收獲。
“對于短生育期品種來說,首要考慮的就是早熟性。在育種上,就需要著重觀察出苗后的生長速度,篩選出能有效利用秋冬溫光快速生長,越冬期具有一定的生物量,開花早,早春低溫下能有效結實,終花一致,青莢期快速灌漿,成熟期脫水快等性狀的品種。”李莓說。
胡瓊介紹,隨著近年來品種選育、推廣示范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在三熟制地區,已有一批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品種,如“陽光131”“豐油730”“圣光127”和“湘油420”等,其中“陽光131”推廣面積最大,2022年達到了46萬畝。“從4月底開始,這些早熟品種就陸續進入收割期,有效解決了‘稻稻油’茬口矛盾,把兩熟制變為三熟制,積極推動了全國油菜生產的發展。”
“稻稻油”三熟制適種區蘊藏著180萬噸的油菜增產潛力
“稻稻油”種植模式在我國各主產省份推廣潛力有多大?
胡瓊介紹,按照光溫資源條件劃分,“稻稻油”三熟制主要分為三大適種區。
首先是溫光資源相對寬松區,包括湖南郴州、永州,江西贛州、吉安、宜春,廣西桂林等地;其次是溫光資源緊平衡區,包括湖南懷化、長沙,以及江西南昌縣、上饒、鷹潭一線;再次是溫光資源約束區,包括湖南常德、岳陽,湖北荊州、咸寧、黃岡,江西九江,安徽安慶等長江沿岸地區。
總體算下來,目前我國南方1270萬畝“稻稻油”三熟制油菜生產適種區增產潛力有望達到180萬噸,可為全國油菜增加總產12%。
這是一組相當可觀的數字。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近年來,面向產業發展需求,農業農村部組織重點科研單位、種業企業,統籌各方優勢力量,開展油菜育種聯合攻關。2022年8月,印發《國家育種聯合攻關總體方案》《全國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種選育示范工作方案》,對油菜育種聯合攻關及短生育期油菜品種選育示范進行全面部署。
經過不懈努力,攻關組聯合全國27家優勢科研單位、育種和加工企業開展短生育期新品種培育、選育示范等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鑒定出早熟、高產、耐鹽堿等優異油菜種質資源近700份,成功培育了“中油雜501”“圣光168E”等突破性新品種。
為給“稻稻油”種植模式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優良品種,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簡稱全國農技中心)根據適宜地區生產制度和茬口,在湖南衡陽、江西吉安、江西南昌、湖北荊州、廣西桂林等南方“稻稻油”模式適宜區,設立品種篩選和示范點8個,全國征集80個短生育期油菜品種開展鑒定評價,發現一批苗頭性品種在早熟、豐產等性狀方面表現突出。
除了新品種開發外,國家油菜育種聯合攻關組還加大了減損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近年采用油菜分段式機收技術,機器行進中,油菜被割倒但不被收走,而是整齊歸置到一邊晾曬,5天后再由機器撿拾,統一脫粒。晾曬之后,油菜籽含水率更低,更易脫粒,大大降低收割損失率。
為擴種油菜,保油料供給,各省正根據各自種植條件、氣候特點,緊鑼密鼓推進短生育期油菜選育示范工作。
在江西省,油菜是種植面積排名第二大作物。2022年,江西冬油菜擴種面積達149.1萬畝。在篩選短生育期品種、加大展示示范方面,江西十分有經驗。
近年來,江西先后選育出“贛油雜906”“贛早油1號”“贛油雜1009”“秀油610”等早熟油菜品種,熟期基本能滿足三熟制區域油菜品種需求。同時,加大品種篩選展示、召開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種觀摩會……江西正加快推進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種選育示范。
作為全國油菜科研優勢省份,湖北省在基礎研究、品種選育方面成果突出。選育并登記了“圣光127”“圣光136E”“圣光128E”“華油雜86”“華油雜137”“陽光131”“中油雜615”“中油735”“中油988”等10多個早熟油菜新品種,在三熟制地區生育期在180天左右。
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種示范推廣方面,湖北更是加大項目支持力度。“陽光131”在湖南、江西、廣西、福建等地推廣面積在50萬畝以上,“圣光127”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
在全國油菜主產區和優勢區湖南省,設立“雙季稻區油菜早熟品種選育和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示范專項”,期間育成了第一批適宜三熟制栽培的早熟品種。其中,湖南省農科院選育的“豐油730”成為長江中游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首個早熟油菜品種。隨后又育成了極早熟、耐密植、宜機新品種“灃油320”“灃油112”“灃油330”等,實現4月20日前成熟,全生育期176—181天,菜籽平均畝產130—140公斤,含油量41%以上,進一步緩解了雙季稻區油菜生產的季節矛盾。
“廣西雙季稻面積約950萬畝,其中桂中220萬畝、桂北130萬畝都具有發展油菜的潛力。”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但廣西南北部氣候差異較大,配套的栽培技術要求也不相同,同一個品種,其生育期相差可達50天。
2023年2月8日,專家在廣西南寧市興寧區考察短生育期油菜生長情況。
自2013年開始,廣西主動調整選育工作方向,重點開展油菜產區南擴技術攻關,將油菜示范擴展到北回歸線以南及附近的雙季稻區。2017年至2023年持續在桂北、桂中、桂南建立試驗示范點,開展早熟品種篩選和展示。
全國農技中心品種登記處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登記油菜品種1500個左右,有80多個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種,部分品種生育期在175—185天之間,單產在114—146公斤/畝左右,但不同品種、不同年份、不同地點產量和生育期變化較大。據統計,國家冬油菜早熟組區試中,參試品種平均產量為123.5公斤/畝,對照年平均產量為119.55公斤/畝。隨著攻關的加速推進,近幾年我國參與區試的早熟油菜品種,在產量方面正逐年提升。
解決三熟制“兩頭緊”問題,還需分區定制油菜品種攻關策略
近年來,短生育期油菜的選育推廣應用為各地開發利用冬閑田提供了路徑。但一直以來,“稻稻油”種植模式的推行在各地面臨諸多挑戰。
湖南省種子站研究員劉虎介紹,以湖南省為例,“稻稻油”種植模式主要分布在衡陽、永州、郴州3個市州,分布區域大體在北緯27度線以南,該區域內秋冬季溫光資源豐富,春季氣溫回升較快,近年來,一般采用“早熟水稻品種+短生育期油菜品種”實現“稻稻油”種植。
但通過對湖南省“稻稻油”產區的種植大戶開展的調查,發現種植大戶普遍對“稻稻油”種植模式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茬口緊張、效益不高。
湖南省雙季稻產區的晚稻收獲期一般在10月下旬,早稻栽插期為4月下旬,因此,三熟制油菜呈現“兩頭緊”的局面。
一是由于播種期偏遲,對油菜秋冬發不利,而次年4月下旬接茬早稻,必須選用短生育期的早熟或特早熟品種,生育期與產量矛盾尖銳。二是種植效益低。目前,湖南省“稻稻油”模式的油菜單產普遍較低,部分地區甚至不足100公斤,種植大戶不愿投入。三是勞動力緊張。在丘陵山區,田塊小、梯田坡地多,高效適用的小型機械缺乏,油菜機械化普及率低,種油大戶少而且規模普遍較小,在勞動強度大的收獲環節,生產效率低的問題突出,制約了“稻稻油”模式的發展。
雖然湖南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但當地兩熟制稻油輪作仍占比70%以上。李莓指出,主要原因是種植效益低。“以當地平均水平計算,油用油菜平均畝純收入約300—500元。”
此外,品種的選用受光溫條件影響很大。談到湖北稻油輪作模式的局限,湖北省種子站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湖北地區的溫光水氣資源差異,在江西湖南南部種植生育期170天的品種,在湖北種就達到200天,有些種植戶覺得不劃算,經常為了趕農時犧牲油菜做了綠肥。
針對這些不同種植區面臨的關鍵問題,下一步該如何解決?
胡瓊介紹,考慮到不同區域種植條件、輪作情況的差異,攻關組將采取不同攻關策略:
在長沙、上饒、鷹潭以北到荊州、咸寧、九江、黃岡一線等溫光資源約束區,再生稻面積大,冬閑期一般在175—180天。冬季易出現極端低溫,有效積溫低,出苗慢。種植現有早熟油菜品種,茬口依然非常緊張,需主要選育早熟不早花、耐花期低溫、耐遲播、高產、宜機的短生育期品種。
2023年5月18日,在江西省彭澤縣芙蓉墩鎮,農戶正對油菜開展機收。
在浙贛鐵路沿線附近、江西和湖南中部等溫光資源緊平衡區,雙季稻面積較大,現有早熟品種勉強能夠接上茬口,稻油均需搶種搶收,限制擴大種植規模。播種期溫度不高,影響出苗成苗速度,晚播苗或早播早薹花都有遭遇凍害風險,目前生產上以稻油為主,雙季稻田多冬閑,亟需發展畝產大于140公斤且4月底能收獲的耐遲播抗寒早熟品種。
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和廣西、廣東北部等溫光資源相對寬松區,是稻稻油三熟制優勢區,茬口矛盾不突出,播種期溫度較高,對耐遲播性要求不高,大多數早熟油菜品種可在4月20日前成熟,生育期在180天以內,但產量低、含油量低,種植效益差。需要重點提高品種的產量,培育畝產高于150公斤的短生育期品種。
好品種是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中墾錦繡農華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正高級農藝師昌華敏指出,抓緊選育極早熟耐寒高產冬油菜品種,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問題。此外,將前茬水稻和后茬油菜從品種到栽培技術集成,進行跨作物應用綜合研究,才是擴種冬油菜的關鍵。
昌華敏介紹,短生育期油菜的推廣種植,在長江流域將有力推動湖南、江西等省早晩稻,湖北、安徽等省一季遲熟中稻、再生稻的推廣應用。稻油輪作模式上,將新增“早早稻+短油”“早晚稻+短油”“一季遲熟中稻+短油”“再生稻+短油”等模式。
多功能開發利用為短生育期油菜推廣應用提供更多可能
擴種油菜,在深挖耕地潛力的同時,主要目的還是灌滿國民的“油瓶子”。
昌華敏認為,短生育期油菜的選育、稻稻油模式的推廣,最終還要考慮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工企業尤其看重品種的質量和出油率,更青睞油菜籽出油率高、品質好、價格適中,‘雙低’、高油酸油菜等品種。”
什么樣才算好的油用品種?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介紹,優質品種應達到“雙低”——即低芥酸、低硫苷。“曾經的菜籽油品質比較差,這些年油菜品種的大幅改良,從根本上改變了菜油的品質。”傅廷棟表示,通過團隊和業界專家的努力,“華雜”“中雜”“青雜”“豐油”“秦油”“川油”等一大批“雙低”雜交種陸續推廣應用,解決了優質和高產的矛盾,促進了我國油菜品種從傳統“雙高”油菜向“雙低”雜交油菜的迭代。優質雜交油菜在國際范圍內的普及,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年來,油菜產業發展越來越多樣,雖是以油為主,但菜、花、蜜、飼、肥、藥等多功能利用發展迅速。
在廣東,各類用途的油菜種植十分廣泛,通過大力發展油菜種植,初步形成了優質食用油料特色產業。韶關學院副教授李海渤介紹,油用油菜種植主要集中在南雄市,每年種植面積2萬多畝左右;菜用油菜主要種植在仁化縣;飼用在清遠、陽江等地;梅州油菜主要作綠肥;廣州則以觀花為主。
通過油菜多功能開發利用,收益也很可觀。
傅廷棟介紹,粵北地區油菜收獲時節天氣好,可以榨油為主;在粵西、粵東的平原,可以和生育期相似的馬鈴薯間作套種,既不影響馬鈴薯的生產,還可以多收一季油菜。按照每畝收獲300斤油菜籽來算,可以榨油120—130斤。收獲菜薹畝產400—500公斤,產值可達千元左右。采摘菜薹后既不影響后續收獲菜籽,也不影響開花發展觀光旅游,完全可以實現一菜多用。
在北方地區,油菜也成了提升綜合種植效益的一大法寶。
傅廷棟介紹,在西北、東北地區,小麥、燕麥、瓜、菜作物在7月至8月收獲后,至10月中、下旬嚴冬來臨前,有2—3個月的秋閑耕地,“種一季時間有余,種兩季時間不足”,而且此時溫度迅速下降,一般作物不易適應。“我們試驗復種耐低溫油菜,雖不能成熟收籽,但生長2個月左右,畝產青飼料可達3—5噸。”
在西北等地區,7月下旬,小麥、燕麥等早熟作物收獲后播種油菜,9月可收菜薹做蔬菜出售,10月觀花旅游和發展養蜂業,10月中下旬收飼料或翻耕作綠肥。在東北水源豐富的地區,還可采用“水稻—油菜綠肥”模式改良鹽堿地……
為擴展油菜開發利用途徑,業內專家不斷創新油菜應用技術,為油菜賦予了新“技能”。例如,用油菜與板藍根原生質融合技術,獲得抗病毒油菜——“板油”資源,“板藍根油菜”等新品種的研發,延伸了油菜產業價值鏈條;“北方一熟制地區秋閑地復種飼料油菜綜合利用技術”有利于緩解我國北方飼料不足;“耐鹽堿油菜利用、修復鹽堿地綜合技術”可提升鹽堿地改良效率……
近年來,從各地油菜產業的發展來看,一批短生育期高產優質品種推陳出新,配套應用技術接連涌現,配套高效種植模式不斷創新,為產業鏈融合發展、生產效益的提升注入了新動能。通過多功能開發利用,提高綜合種植收益,有望為短生育期油菜推廣應用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祖祎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