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 14:54:53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增加播種面積比較困難的條件下,播種質量直接影響作物產量。一款性能優異的播種機將是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有力保障。河北省是播種機械生產和應用大省,播種機生產企業多。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規模以上(營業額2000萬元以上)農機生產企業63家,播種機全國市場占有率在60%以上。近年來,河北省設立農機研發專項,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實施優機優補等政策,積極推動高性能精量播種機研發、推廣和應用。
已攻克多項核心技術
河北省晉州市奧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種植3000畝玉米。2017年,公司總經理梁秋購買了兩臺高性能玉米精量播種機。作為一名經銷商,梁秋經常去國內和國外考察,所以知道,高性能播種機的優勢。
他說:“高性能精量播種機可實現較高作業速度下均勻播種,減少重播、漏播,省種子,播種深度一致,能同時深施化肥,作物苗齊苗壯產量高。”不出所料,當年用上高性能播種機后,玉米產量提高了16%-17%。
近幾年,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鼓勵各地主推高性能精量播種機。作為播種機大省,河北省建立由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科技廳、農科院等多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播種機等農機裝備補短板。
“加強龍頭企業培育,調動研發積極性,鼓勵企業將更多精力、資金、人才投入到研發當中,加快農機產品的科技創新和更新換代。”河北省農機局副局長劉偉表示。自2021年開始,河北省農業農村廳謀劃實施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研發項目,先后投入2235萬元,帶動相關企業投入研發資金1.5億元,引導支持企業實施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項目43個。組建由河北省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機崗位專家團隊組成的“省農機裝備專家指導組”,統籌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資金330萬元。
河北省農哈哈機械集團有限公司33年致力于播種機研發。公司研制的氣吸式高速精量播種機,風機采用電機驅動,解決了機械驅動風機因拖拉機動力輸出軸轉速波動,導致風壓不穩而造成播種質量下降的難題。針對河北一年兩熟地區光熱資源不足造成小麥分蘗不夠而影響小麥產量的問題,公司提出小麥密行種植技術,即縮小播種行距、增大株距,把小麥“條播”改為“精量勻播”,籽粒在土壤中分布更均勻,出苗后光照營養更充足。過去,在麥茬地種玉米,小麥秸稈根茬堵塞播種機非常嚴重,不僅降低作業速度、而且影響播種質量,秸稈多的時候,播種機根本沒法走。如今,帶有秸稈防纏裝置的高性能精量播種機,解決了這一難題。
“經過多年、多地田間試驗,研制的小麥密行播種機較常規小麥播種機的播種均勻性提高25%。”公司總經理吳運濤表示。
河北省三頭牛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經過五年技術攻關,播種機采取“反向揚土”和“正副智能種箱”兩大創新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了原有播種機可靠性差、碎土質量差、播種不均勻、深淺不一致等問題,研發成功小麥等深勻播機,一次完成旋耕、施肥、起埂、播種、覆土、壓實六道工序,為小麥機械化勻播和大面積應用提供了保障。
“目前,河北省已經攻克了多項高性能播種機的核心技術,包括高性能氣力式排種器、電驅式排種器、耐磨入土部件等,播種機在12千米/小時的作業速度時,播種株距合格率達到95%以上。”劉偉表示。
加快推廣應用
研發是第一步,應用才是關鍵。但應用之前,推廣是一道不小的難題。劉偉介紹,目前,河北省常規播種機保有量占比仍然較高,其中,小麥播種機90%以上都為傳統播種機。這一方面與河北省的地情有關,地塊小且分散,一家一戶種植模式還占很大比例,作業地塊與高性能播種機尚未完全匹配。同時,多數農戶用的傳統播種機還在正常使用期限內,短期內大量更新換代難度較大。
高性能播種機購置成本較高也是重要因素。以小麥播種機為例,一臺20行的國產普通小麥條播機約1萬元,而高性能小麥播種機售價超過10萬元。雖然隨著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傳統播種機的缺點已逐漸顯現,但由于其價格便宜、維修簡單等,農戶還比較喜歡用過去的播種機。
“為解決成本問題,我們針對可以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高性能播種機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用播種機等機具,實行優先鑒定,推進實施優機優補,提高補貼標準,加快辦理補貼進度,促進相關機具盡快部署到生產一線。”劉偉表示。在補貼比例方面,普通播種機補貼額按市場價格的30%補貼,而高性能播種機則按市場銷售價格的35%進行補貼。
去年,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優勢,梁秋又添置了小麥播種機。他說:“通過補貼,能節省一些成本開支,對購買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項目來推廣。“省里設置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項目,采用以點帶面擴大新機具新技術應用范圍,選定一些縣的合作社,更新農機裝備,精量播種機是主要推廣機具。”劉偉表示。
目前,河北省已推廣一批高性能精量播種機。據統計,2023年,河北省新增高性能播種機443臺,其中氣力式播種機111臺,指夾式播種機321臺。但播種機投入生產,需考慮多方面因素,要農機農藝、農田建設等相結合,因此,推廣工作必然是一項長期的、有耐心的工作。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播種機。
國產播種機任重道遠
目前,國產播種機雖已經掌握了高性能精量播種機的核心技術,且與自身過去相比已經有了質的飛越,播種更精準、更高效,但還要看到,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比較大,一些核心部件在性能穩定性上還存在不少差距,一些關鍵零部件仍需進口,特異型開溝器、新型小籽粒精密排種器、氣力式風機、新型智能高速排種裝置等一些“卡脖子”技術及核心裝置亟待突破。
“從全國來看,全國有很多地方企業開展播種機研制,但大體的思路都是引進吸收國外一些核心部件,在此基礎上研發自己的機具。”劉偉表示。
但是,這并非長久之計。國內國際播種機核心技術的結合,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提升播種質量,但國產播種機最終必須攻克“核心部件”難題。一些地方進口國外播種機,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出現因與國產拖拉機不匹配而無法使用的情況。這是因為,歐美國家的拖拉機(如迪爾、凱斯等)大多是大型拖拉機,氣力式播種機的風機是由液壓馬達提供動力進行驅動。無論拖拉機油門如何變化,液壓馬達轉速是穩定的,從而使風機轉速穩定而保證了排種質量。而國內拖拉機大多還沒有配備獨立的液壓系統,播種機的風機都是由PTO(后動力輸出軸)驅動,遇障礙物或地頭轉彎時,轉速會隨著油門大小波動而影響排種質量。為解決國產拖拉機PTO轉速不穩定的問題,風機電驅動是我國目前或未來一段時間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應對方案。
“好的播種機必須做到一穴一粒精量播種、性能穩定,不能一穴多粒,也不能漏播,而這跟核心部件排種器有很大關系。但排種器的研發并非一蹴而就,還有許多難題有待破解。比如新型材料的應用、新型加工工藝的使用會直接影響產品性能,但它涉及到的是我國農機行業長期以來的工業基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劉偉說。
劉偉說:“現在,正處于國產播種機的研發、改進、提升階段,我們一邊改進研發,一邊推廣應用。必須看到,我們正大踏步縮短與國外差距。”
“我們在引進、消化、吸收歐美產品的基礎上,創新優化我們的裝備。比如我們正在與合作伙伴一起開發智能控制和監測方面的軟硬件。抓緊做智能化監控,缺種、漏播、堵塞都可以報警。國內播種機正逐步實現智能化,播種效果可實時監測、播種參數可在線調控。”吳運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