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14:49:24
岸上,桶里,一把餌料撒下,桶里成群的魚兒爭相覓食,水花四濺……在兩當縣站兒巷鎮冷水魚養殖基地和和馮河村養殖大棚,見到這樣一幕“魚兒岸上養”的場景。近年以來,站兒巷鎮以打造“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模式為主,依托“一江三河”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做活水文章,著力發展冷水魚養殖,帶動農戶增收,開辟出了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子。
魚兒“上岸”游出致富路
走進站兒巷鎮白家咀和馮河村冷水魚養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依次擺放大圓桶“巨型水桶”。上萬尾丁桂魚、銀鱈魚、鱸魚魚苗正茁壯生長。一把餌料撒下,桶里成群的魚兒爭相覓食,水花四濺。
養殖戶王世康介紹,這種“巨型水桶”名為陸基圈養池,每個大圓桶就像一個小泳池,是魚兒的“新家”,這是鍍鋅板帆布圓桶,每個大圓桶直徑6-8米,可養殖丁桂魚、鱸魚等特色水產,遠高于傳統水塘養殖,同時,采取溫控大棚技術,可以保證魚在最舒適的環境里成長,基地兩年可以出產三批魚”。
科技賦能養魚新模式
在站兒巷村冷水魚養殖基地,養殖負責人張明一邊觀察水流、魚的進食與活力情況,一邊介紹現又有養殖池的科級含量,他說,基地主要由增氧系統、水質監控系統、水循環凈化系統等部分組成,現在的養殖池主要優勢是流水養魚,讓池中的水一直保持比較快速的流動狀態形成一池“活水”,魚兒游在這樣的一池“活水”中,可以促進魚的流動性,更利于魚類生長,生長速度更快,長出的魚品質更高。
“因為池內水不斷循環流動,魚也游得多些,相當于不停地健身,肉質更好更美味。”張明笑著說,基地里養殖的鱘魚、金鱒屬于高蛋白、高營養、高價值的特色魚類,養殖要求較高,市場需求量大、市價高,很受歡迎,早早地就被本省客戶預訂了。
水產經濟游出致富路
站兒巷鎮按照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思路,促成“農業+旅游”的產業聯動,將冷水魚產業與鄉村旅游有機融合,積極培育新型現代漁業經營主體,每年可實現產值8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可以增加10萬元以上,同時培養本土人才,增加就業崗位,直接增加就業崗位50個,間接和輻射帶動就業100人以上,為當地人民提供放心、健康的冷水魚同時,助力群眾走上“錢”景廣闊的增收致富路,為當地經濟增添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