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15:56:31
成群鴨子成為田間“捕手”。
夏至時分,微風輕拂過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的品種選育田。綠油油的稻浪翻滾,生機勃勃。然而,這個時節也是福壽螺繁殖的高峰期,對水稻生長構成了一定程度威脅。為了保護這片豐收的田野,6月21日,一場特殊的“戰役”在科學園打響——近百只鴨子被放入稻田,組成“鴨軍”向福壽螺發起“圍剿”。
這場“戰役”不僅是對福壽螺的宣戰,更是對生態農業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據了解,位于成都市郫都區德源鎮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簡稱“成都分中心”)創建。成都分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動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此次“鴨軍”出征,正是成都分中心在生物防治方面的一個舉措。
成都分中心常務副主任彭甦表示:“我們堅持生態農業的理念,力求在不使用化學藥劑和肥料的前提下,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長。這次‘稻田養鴨’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福壽螺的數量,還能預防水稻的病蟲害。”
鴨子在稻田中自由穿梭,捕食福壽螺的同時,也為 水 稻 提 供 了 天 然 的 肥料。這種“稻鴨共作”的模式,形成了一個復合生態農業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鴨子和水稻相互依存、共同生長,展現出了生態農業的巨大潛力。
在近85畝的品種選育田內,除了“稻田養鴨”這一亮點外,還綜合運用了多種生物和物理防治手段,共同構筑起一道堅固的生態防線。
漫步在田間地頭,記者發現,除了“鴨軍”活躍在稻田中,還有赤眼蜂等天敵昆蟲也在發揮著重要的生物防治作用。這些赤眼蜂被精準投放到稻田中,通過寄生在害蟲卵內來控制害蟲數量,從而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成都分中心水稻科研板塊負責人張向陽進一步解釋:“投放赤眼蜂是一種高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它通過寄生在害蟲卵內來控制害蟲數量,具有安全、環保等優點。這是我們實現生態農業目標的重要一環。”
此外,該片品種選育田還廣泛運用了其他生態防治技術。例如,通過蜜源植物引誘本地天敵來防控農田蟲害;采用生態隔離技術減少病蟲輸入源;利用理化誘控技術誘殺害蟲等。這些措施共同為科學園打造了一個安全、環保、高效的生態農業示范區。
記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分中心組建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領銜的專家指導團隊和技術執行團隊,打造了涵蓋天敵控害技術、生態隔離防控技術、生物農藥替代技術、控水免化除草技術等多項集前沿病、蟲、草防控技術為一體的生態綜合防控體系,將該片區打造為生態優質大米示范區,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口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