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11:02:31
以“文”凝心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魂,文以鑄之。”對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既是印記,更是精髓和靈魂。近年來,武都區文化工作亮點紛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群眾文化活動供給日益豐富;非遺傳承有序推進;文物保護不斷加強;旅游經濟不斷增長;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堅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奮力開創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為進一步夯實基層文化建設基礎,武都區持續發力,全面加強并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同時,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部分村社精心規劃并建起了小型文化廣場,為廣大群眾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提供了便利。目前,已順利完成鄉鎮街道文化站評估定級工作,其中,有1個文化站被評定為一級站,4個被評為二級站,9個被評為三級站。這一系列成果,標志著武都區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進展,為后續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群眾文化活動供給日益豐富
武都區將“三抓三促”行動的著力點與文藝創作工作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傳統節日”與“重大節慶”契機,創作了書法、樂曲、舞蹈、小品等豐富多樣的文藝作品。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藝演出活動,如“三下鄉”“戲曲鄉村”“文藝演出進景區”等,圓滿完成216場演出任務,向群眾送出400余幅書畫作品,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切實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
非遺傳承有序推進
武都區始終將非遺保護與傳承視為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積極投身非遺申報和非遺基地創建工作。目前,已成功斬獲國家級保護項目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保護項目達到11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有9人;市級保護項目多達33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0人;區級保護項目更是增至110項,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達135人。精心組織開展省市級非遺傳承人培訓會2次,積極配合上級部門開展非遺研學活動,吸引了多達1000人次參與,有力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大力推進非遺文化創新發展,針對新編大型高山戲《花椒紅了》,全面完成文本修改、唱腔設計等關鍵工作,為古老非遺注入新活力,讓傳統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文物保護不斷加強
武都區始終將文物保護視為文化傳承的關鍵任務,積極主動爭取文物保護項目。通過精心梳理、嚴格篩選,向省、市文物部門上報了4個極具價值的文物保護項目立項計劃。福津廣嚴院消防工程不僅成功立項,其方案編制也順利通過省文物局評審。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0%。同時,萬象洞碑刻題記安防工程項目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這兩個項目的實施將對加強文物安全防護發揮重要作用,讓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全方位、多層次的保護。
旅游經濟不斷增長
2024年,武都區文旅產業發展態勢強勁。全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791.94萬人次,同比增長56.82%;全年旅游花費52.16億元,同比增長91.53%。景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郭家文化大院和隴南文化院館研學體驗景區全力沖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隴南茶文化博物館也在積極申報國家2A級旅游景區,預計12月底完成評審。楓林小舍已完成國家甲級旅游民宿終評,品質得到高度認可。在旅游配套建設方面,武都區大力扶持鄉村旅游發展,已成功創建區級旅游民宿8家、農家樂12家、農家餐館42家,累計發放補助資金162.1萬元,助力鄉村旅游從業者提升服務品質。同時,旅游市場活力不斷增強,新注冊旅行社6家,為游客提供了更豐富的出行選擇和更優質的旅游服務,進一步推動武都區文旅產業邁向新高度。
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萬象景區建設項目以國家4A級景區萬象洞為核心,將姚寨溝、千壩草原、橄欖新城等多個旅游板塊串聯起來,全力打造一個集溶洞景觀、高山草原、生態山水、民俗文化于一體的文旅康養綜合體,大力推動城景融合發展,構建“朝九晚武”的特色產業模式。該景區共有24個建設項目,概算總投資16億元。目前,裕河大景區、五馬童話小鎮、郭家文化大院展陳布展項目、趙錢壩游客服務中心、裕河楓林小舍民宿等5個單體項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運營,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旅游體驗,也為整個景區后續發展筑牢基礎,助力武都區文旅產業再上新臺階。
以“文”聚力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武都,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相得益彰。如今,武都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不僅讓更多人領略到當地的獨特魅力,享受到文化繁榮發展的成果,還將文化建設轉化為無形資源與重要發展環境,使之成為城市最靚麗的名片,推動武都在新時代發展中熠熠生輝 。(張珂 王雯)